当前位置: 山药 >> 山药分布 >> 西游记前三回其实是一段人类文明进步史
7天《西游记》共读计划已正式启动,以下是第一天共读精选内容,欢迎场外跟读朋友参与讨论,踊跃留言。
问题解答
Q:原文文白参半,孩子有很多不懂的(其实我也有很多不懂)需要逐字逐句给他解释吗?
A:我认为不需要(会累死)。一般来说,对于名著,应该有阅读层次感。且不说西游记,就说我们时代的西游记──金庸小说,我常说每本我至少读过七八遍,总有人问我读什么(他们觉得通俗小说看一遍就够了),我就说:第一遍读故事,第二遍读人物,第三遍读语言,第四遍读结构……所以第一遍是读故事,先把故事读大,撑出一个结构,让孩子先明白不只是打斗取经故事那么简单就够了。更多的层次,将来有的是时间慢慢体会。
Q:我特别想知道,西游记那么多古诗,大家是怎么处理的?看还是不看?我一看到这些诗就头大。
A1:头大就不看。留着N刷再说。
A:我也是第一遍略读,但回过头来精读的时候,会发现还是挺有信息含量的。虽然诗词本身都写的不咋地。
A3:诗词部分我还是很喜欢的,因为自己也在学习古典文学,古人遣词造句,格律对仗,在诗词上很显功夫,凸显语言魅力。当然有些也有些打油诗的感觉。
共读发言
杨早:◆这三回是一段人类文明进化史:
猿猴从原野流浪生活,搬入了固定居处,学会了使用工具,创制了“人礼”与“人话”(伦理关系与语言的定型)。他们打败了北方的蛮人,从先进文明引进了武器,形成了组织化的社会(“教小猴砍竹为标,削木为刀,治旗幡,打哨子,一进一退,安营下寨”)。猴王还是一个齐桓公+神农氏,所谓龙宫借宝,应该是隐喻开发海洋捕捞生产(“只见海边有人捕鱼、打雁、挖蛤、淘盐”);地狱销册,是推动医学发展,解决了原始社会寿命过短的问题。
◆今天还想单表一下四大部洲的设定:
东胜神洲书中出现18处,主要因为它是孙悟空的家乡。孙大圣总是在“西漂”与返乡之间摇摆不定,家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但也是成长终将离开的地方。
西牛贺洲书中出现1处,驯猴师如来佛祖、教培大拿菩提老祖、人参果种植园老板镇元子、知名赘婿猪八戒均居于此。
南赡部洲书中出现4处,隔在东西二洲之间,与东胜神洲隔着东洋大海,与西牛贺洲隔着西洋大海(但有陆路可通,你看后来取经都没坐大船),知名神仙有武当山北方真武大帝。道德水平是各洲最差的。
“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尘中,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
“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所以永堕幽冥,受那许多碓捣磨舂之苦,变化畜类。有那许多披毛顶角之形,将身还债,将肉饲人。其永堕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辈何耶!”
猴王向樵夫打听神仙居处,樵夫说了,猴王定要拖他一同去,樵夫说我还要搬砖,你自己去。猴王后来找到了斜月三星洞,“美猴王十分欢喜道:‘此间人果是朴实。果有此山此洞。”
──猴王在南赡部洲是被人骗得有多惨?求此猴心里的阴影面积。后来,他除了取经归来去了一次长安,终身不履中土。
北俱芦洲书中出现处,跟南赡部洲一样糟糕,“奈何我南赡部洲并北俱芦洲之地,妖魔剪伐,邪鬼潜踪”。
佛祖在派出观音往中土寻取经人之前,专有一段比较四大部洲:
“我观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俱芦洲者,虽好亲生,只因糊口,性拙情流,无多作践;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
◆我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猴王拜师求艺,一开始就不考虑东胜神洲,直接就飘洋过海了呢?
有注释说老猴说的“他只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阎浮世界指的就是南赡部洲。那这样就可以理解猴王为啥一开始就泛海西去,而不去傲来国先打听打听了。反过来,也可以窥见猴王后来对南赡部洲有多么的失望。
凤梨虾米:我小时候读《西游记》,先就被第一回唬住了,估计你们看的时候也挺懵的,又是元又是会,又是十二地支,又是四象又是五形的,这都啥玩意,直接跳到孙悟空出世多好,故事就顺多了。不过,如果我现在带学生重读,更希望通过第一回带给他们一些对整本书的想像。
第一回的回目叫“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如果细读第一回,你会发现,这里的“源流出”与“大道生”实际是三个层面的,第一个是人物层面,这不用多说你肯定也能读出来,就是大IP孙悟空出世了。第二个层面就是故事的层面,《西游》故事由一只猴儿的故事开启了。第三个层面很有意思,是世界的建构。讲主要人物以及主线故事之前先告诉你这个世界是怎么运行的,分成哪些部分。相当于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为你搭建起了一个《西游》世界的基本格局。而这个基本格局是我小时候忽略的,现在看起来却特别有滋味。
《西游》世界里的时间是道教的时间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还留有一些影子,跟我们今天受西方影响的现代的时间观很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时间在今天多数人的观念中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的,是线性的,不会是一段一段的。但我们读《西游记》的开篇你会发现,《西游》世界的时间是有开始也有终结的,或者更准确说,是一段一段的,一个时段走完,会开启新的时段: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
这里最大的一个区间是“一元”,“一元”既有天长地久的意味,但又有着确切的计量方式,你看一元等于十二会,其实还可以再往下推算:一会是三十运,一运是十二世,一世是三十年。你用计算器算一下,刚好是《西游记》里说的这个“每会该一万八百岁”。
细读这玩意有什么用呢?是想说古人了不起,国学真神奇吗?想读懂《西游记》首先要有时间这把钥匙。
我们接着往下看,原来在《西游》世界中,时间还是不等值不均匀的,什么意思呢,你看十二会对应的十二支,每一支的特点是完全不同的,就好像一天里十二个时辰的特点以及给人的感受不同一样,一元这个大时间单位里,每一会,也就是每一支都会生发出不同的事物。比如从混沌,到有明暗,有日月星辰,有水火山石,有人兽禽,既不是随上帝心情创造而成,也不完全是进化演变而来,而是在不同性质与特点的会(支)里在冥冥自然中交感生发出来的相应事物。
于是我们就知道了,《西游》世界的一个基本的世界观,后来陆续出现的那个神魔妖怪的世界是循着怎样的一种时间逻辑的,那些奇奇怪怪的人物与故事是由什么产生及推动出现的。
第二个,我们还会从这样的宏大设定中隐约感受到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之力或者说命运之力。在读《西游》原著之前,我们其实都会多少有一些前阅读,大概知道取经是怎么回事,在我们学校内的《西游》教学中,尤其会强调孙悟空的反抗意识,强调取经团队的成长,对原有命运安排的奋斗,但我们也同样知道,孙悟空以及取经团队的一切又都是佛祖、菩萨设计好的传教活动——西行是宣言书,西行是宣传队,西行是播种机。但铺排几百年的宏大设计,在我们细读过第一回后,又会感受到,整部《西游》七十多万字,面对“一会”的时段来说又只是沧海一粟。
而“一会”其实对更大的时段来说也真的只不过是“一会儿”,就好比那个“无能”的玉皇大帝,他多少岁?多少岁我就不说了,只提经历了多少劫就能吓坏人——一千七百五十劫。这什么概念呢?每一劫就是“一会”那么长。我数学不好,实在算不下去了。
毗卢寺壁画玉皇大帝
你看,《西游记》开篇就把这个世界的“时间”维度的基本概念都给你了,而且拉得这么开。后面再读到那些惊险、气愤、悲伤、戏谑、美好的故事的时候,当你有了这样一个时间意识,就会不只沉浸其中,而且会产生一种超越的眼光——《西游》世界的时间长度不只是线性的,而是垂直的层次,如同高维生命对低维世界的俯视。这当然不意味着对取经价值的抽空,相反,如果我们随着故事往下读,有了时间意识才能理解,过流沙河沙僧脖子上的九颗人头骨的意味。也更能体会我们读到的这一次取经求法之路的不易。
《西游》故事真正的魅力也正在于贯穿于人物与故事中的宏大与微小、崇高与市侩、暴虐与柔情、严肃与戏谑、执着与虚无……构成的那股迷人的矛盾与张力。我个人觉得是四部古典名著里最劲道,最有“生命力”的。
啰啰嗦嗦光“时间”就说了不少,空间又有什么妙处呢?早老师也谈了很多,我们随着后面的故事展开慢慢聊吧。
anna何向焱:1,开篇作者写宇宙创世,和《圣经》里上帝造天地万物颇有相似处;也让人想起宇宙混沌,奇点爆炸的科学理论。但究竟宇宙从何而来,如何形成,应该无人能够真正全部知晓,是不可知的范围。用子丑寅卯十二支来演说宇宙演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节气时节又多了一份好奇与敬意,其中不乏科学常识。
“日月星辰”四象,才知“星”与“辰”是两回事。辰乃星外之物。“四大部州”“十州之脉组”,查了四州现今何处,大多指的是亚洲印度周围领域;十州网络上也有列举,但并没有和现代的地理位置对应,有待探讨。
.与《红楼梦》相似之处
1)西游记整部是神话自不必说,而《红楼梦》也是神话开头,且两部书都是从石头幻化成“人”说起。
)《红楼梦》也说天地精华生豪杰;《西游记》里不断提到孙悟空是天地精华所成,从而能力强大。何以理解天地精华,放到现世,乃是先天基因,原生家庭,后天教育与环境?似乎想的有些俗了。
3)关于抛弃名利,参透生死,两部书都是开篇就提纲挈领地提到,是贯穿了两部经典的宗旨。孙悟空即使修道成仙,但仍有名利之心,最先填制的是兵器。而这世界上也的确是魑魅魍魉太多,都退隐了,谁来辖制黑暗一方?《红楼梦》里,也是奢华之后方荒凉方参悟。所以,都是要先入世,才能出世吧。
Annetta:第一次系统、认真地阅读《西游记》原著,从前只看过86版的电视剧,对《西游记》的认知止步于此。
1.石猴的身世:没有父母,亦没有名字,甚至没有“获得一个名字、取名字”的意识。甚至在被祖师问到“你姓甚么?”,石猴还误以为是“个性、性情”之“性”,所以“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姓氏文化、家族文化的粗浅理解,我想一个人是否起名字、起什么样的名字、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大名小名,皆有渊源。这里是否暗喻石猴尚未有归属和自我意识呢?
.我觉得从这三回里体会到的孙悟空天然拥有的几个特点:当领导人的觉醒、智的天分、忧患意识、对“孝”义的推崇、以及对某一信念的坚持。和我个人从电视剧里对孙悟空的传统认知,觉得它“天性顽劣、性情易怒”不太一样。
3.重点谈谈孙悟空的“忧患意识”,体现在两处:
一处是第一回:“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这里可看到石猴对“死生”的态度,而且这种“忧”,且问在世的各位何尝不为“死”而忧。虽然我们都知道作为生物、作为人类,死亡是必然的,但在小说、神话故事等文学创作中,却可以塑造出对“死”的一种解决方法。
第二处是第三回回归花果山:“却说美猴王荣归故里,自剿了混世魔王,夺了一口大刀,逐日操演武艺。教小猴砍竹为标,削木为刀,治旗幡,打哨子,一进一退,安营下寨。顽耍多时,忽然静坐处思想道:‘我等在此,恐作耍成真,或惊动人王,或有禽王、兽王认此犯头,说我们操兵造反,兴师来相杀,汝等都是竹竿木刀,如何对敌?须得锋利剑戟方可。如今奈何?’”首先悟空自己习得了技艺,也乐意教授他人,让群体一起变强;其次,他意识到要变得更强,并且要有策略、合情理、合法变得更强。
4.还能从石猴(一个尚未进入人类社会的局外人)看到人世百态,那一番见解放到现代社会都不过时:“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正是那‘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5.悟空的坚持,几次强调他追求“长生不老术”的初心。在祖师欲传授“术、流、静、动”守门中之道时,悟空皆以“不长久”而不学。
不吃胡萝卜:看完第一章的感受是三个字“危机感”
石猴乃是天地孕育出来的。一出世并非无名,而是引得了玉皇大帝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aijus.com/syfb/23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