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药 >> 山药做法 >> 水湿困脾浙一中医专家雨水养生,按这几个
淅沥沥,哗啦啦
前段时间的阴雨绵绵
让不少人犯了愁
尽管近期天气晴好
但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
仍需注意天气对身体带来的影响
浙江大医院中医科
近期接诊了不少疲乏、腹胀不适的患者
经医生辨证多为水湿困脾
如果你近期也出现了这些情况
不妨跟着看看雨水如何养生
降水增多、余寒未尽
雨水后警惕这些不适
顾名思义,雨水是一个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一般来说,此时气温回暖、降水增多,但实际上,从雨水节气开始的15天,我们从“七九”进入“九九”,余寒未尽,天气仍变化不定,寒潮也时有发生,这种乍暖还寒的湿冷天气对人体的健康会带来一定危害,不少人会出现疲劳困乏、腹胀反酸等现象。
杭州41岁的李先生(化名)近年来每到这个时候都会遇到同样的烦恼。“总感觉很吃力,睡不够,肚子胀胀的,吃东西寡淡无味,经常会打嗝反酸。”李先生表示,本以为是平时没控制好生活习惯,但当他有意识地控制饮食和生活作息后,情况仍改善不佳。
年年受困于此,李先生心里也不得劲,终于在前不久来到浙大一院中医科就诊。“除了上述情况,还了解到他大便时干时溏,问诊后发现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滑。”接诊的黄青青医师表示,脉滑是湿邪内蕴的表现,中医辨证水湿困脾,经过健脾化湿、芳香醒脾的中药治疗后,目前李先生的不适症状已基本消失。
浙大一院中医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李剑平副主任医师解释,雨水时节阴雨连绵,降水量本就大,再加上变化莫测的天气,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内外湿气相合而为病,易导致脾胃运化功能损伤,要特别注意调养脾胃。
饮食养脾,减酸增甘
《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方》中提到“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春天不是养肝的时候么,为何还要养“脾”气?
其实,“脾胃健旺”是养生之本,《金匮要略》中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也足以说明脾胃功能强健的重要性。
李剑平副主任医师进一步解释,春季养肝,肝气以疏散调达为顺,而酸味常有收敛之性,有碍肝气的疏散,所以要少吃酸性食物,但如果肝气疏泄太过,又会克伤脾气,所以需要甘味来健脾益气。
雨水时节,可以吃茯苓、薏米、砂仁等健脾祛湿的食物,或者燕麦、南瓜、板栗、红枣、山药等辛甘发散的食物,少吃乌梅、山楂、酸菜等酸性食物。同时,要慎吃生冷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免伤及脾胃。
穴位按摩,推拿调养
通过科学的按摩穴位或推拿也可实现调养身体。适合雨水时节的几个方法如下:
按阴陵泉
正坐或仰卧。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每次按摩50下左右,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两腿都要按摩,一般按摩两周就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穴要先点后揉,即先向下用力点压足三里约10秒钟后,保持向下的力道,改点为揉,操作约10秒钟,如此反复至少3分钟,再换另外一侧。可起到调虚、养脾胃的作用,可顾护脾胃。
摩腹养阳
仰卧床上,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在肚皮上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次。这样既有利于促进消化、预防便秘,又有助于腹部保暖,提高睡眠质量。
起居养生,防“倒春寒”
雨水期间要注意“倒春寒”现象,仍要“捂一捂”,此时穿衣宜减衣不减裤,下裤略厚于上衣,下肢略暖于上身,意在促使阳气由下而上生发。
除此之外,随着风、湿、寒三气杂至,各类关节痛也会在此时更明显,可通过穿着、适当热敷、温水泡脚等方式保暖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