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

杭州市临安区创意文化菜名

发布时间:2023/12/28 14:20:03   点击数:

  一、天目文化菜

  1.昭明笋干老鸭暖锅(“昭明一甲”)

  典故:萧统分经。早在南北朝时,梁武帝有个儿子,名萧统(-),后被立为太子。这一日,萧统来到竹笋遍野的天目山,在一茅屋内边煮春笋,边圈点经书。当想到锅里有笋在煮时,揭开锅盖一看,笋已煮得干干的。“呀!笋干了。”笋干就这样被叫出名来。笋已煮干,萧统将笋干撕成条,往锅中放水继续煮,不曾料到,汤鲜味美,还散发出阵阵清香。

  注:昭明,梁朝太子,笋干发明者,孝母分经;鸭,古代与甲同音。以“鸭”象征科甲。“一甲”,即状元,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2.大明天子猪蹄暖锅(“大明猪蹄”)

  典故:朱帝屯兵。朱元璋未当皇帝时,在大明山屯兵。刘伯温请村民以猪蹄为原料制作暧锅为将官助兴。边吃边大喊“朱帝、朱帝”。朱元璋甚喜。后朱元璋当皇帝后,对富商沈万山不满,企图用计除之。遂让厨师制作红烧猪蹄,让沈讲出菜名。沈欲言“猪蹄”,忽想犯了大忌。急中生智,说此乃“万山蹄”,逃过一劫。

  3.天目灵草石耳暖锅(“天目石耳”)

  典故:唐代诗人李频游历天目胜境,遍尝农家野餐,当吃到石耳时,赞不绝口,曰:天目本仙居,石上生灵草。

  4.地炉干菜火腿暖锅(“戍边佳肴”)

  典故:南宋诗人陆游,不但是文学家,更是忧国忧民的军事家。他在察看山川地势途中,经过天目山区,发现这里土著居民的干菜宜于战时饮食,在其诗中吟道:地炉火腿干菜香。

  5.浮玉烟霞青笋暖锅(“耕织青笋”)

  典故:南宋於潜县令楼璹(~)用23幅耕图与23幅织图制成《耕织图》描绘当地播谷种田与养蚕织布,深得高宗赞赏并获得吴皇后题词,成就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大瑰宝。明代诗人李东阳、程敏政沿着《耕织图》的遗址走遍天目山区,写下饱谙天目烟霞味,香菇青笋带冰盐的应景诗句。

  6.昌化溪藏石斑暖锅(“溪藏石斑”)

  石斑鱼,当地人叫做“石斑佬”,是昌化溪中的一种淡水鱼,别名叫“薄额光唇鱼”。它通体斑状花纹,最喜欢在暖水里群居。昌化溪堤大多是石块垒就,这为石斑鱼的生息提供了非常优越的生长条件。

  用石斑鱼作菜,不需要刮鳞,肉质细、味道鲜,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含有氨基酸、多种无机盐、铁、钙、磷和各种维生素,雅称“美容护肤之鱼”。

  7.“二黄一甑”牛肉暖锅(“二黄一甑”)

  牛肉,味香脂少,补气血健脾胃,炖、烤、烹、炸,无不鲜美无比。但是,在钱王当政的吴越国,倡导农耕,谁吃牛肉谁犯法。明令“杀一头牛坐一年牢”。当然了,如果真要吃牛肉,方法还是有的,那就是等自家的牛失去耕作能力后报告官府确认,俗称“黄牛黄了”。这就是炖牛肉称之谓“二黄一甑”(“二黄”,黄牛黄了)的来历。

  8.冠红黄实山鸡暖锅(“冠红黄实”)

  典故:北宋东坡居士几临於潜,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於潜女》等众多诗篇和“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句。一天,他在天目山农家就餐,亲历农妇抓鸡烹饪全过程,随口吟出“谁遣山鸡忽惊走”的诗句。一百年后,诗人程珌沿着苏轼足迹游览天目山,在同一农家旧地,写下“朱红野实堆盘里”的实景诗句。传为佳话。现仿其句写之:“冠红黄实堆锅里”。冠红,意为山鸡之冠,黄实,乃烹熟山鸡之肤色也。

  9.东坡佛印白鱼暖锅(河畔白鱼)

  诗曰:“桃花流尽白鱼肥,河畔有机勾魂汤”。讲的就是这道菜。

  典故:相传,自从琴操隐居玲珑山后,苏轼常到玲珑山寻访。一日,苏轼来到玲珑山休闲,正准备食一白鱼暧锅时,听到远处传来其好友佛印和尚的声音,慌忙之中把暧锅藏之床底。佛印来到东坡房间,闻到香味,巧出一题,使苏轼取出暧锅共食之。(佛印问苏轼:“蘇”字鱼可在左,也可在右,都读“苏”;但是,如果草头下面一条“鱼”应该读什么?)

  10.留椿烹虾(夏)冬笋暖锅(“留椿烹虾”)

  夏,夏日,抗日也;笋,偕音“胜”也

  11.滴水肉圆丝瓜暖锅(“肉圆丝瓜”)

  在驰名中外的天目山西部余脉,还有一座尚待开发的昌北海拔第一山“滴水岩”。主峰为石和尚峰,离岛石镇西南约5公里,海拔余米。滴水岩悬崖有婀娜壮观的黄山松,滴水岩山洞有雲雾缭绕的瀑布,犹如世外仙境。当地乡民用没有一丝污染的水制成的肉圆配以丝瓜陪衬,寓意“团团圆圆,事事如意”。

  12.煨美蒸肥甘芋暧锅(“煨美蒸肥”)

  典故:“煨美甘分芋,蒸肥欠裹荷”。此乃南宋时期我们临安自己的诗人洪咨夔(KUI)在天目山游玩时所作。诗的全文是:“刬草根须尽,传花叶未多。明波撑窣堵,老石卧盘陀。煨美甘分芋,蒸肥欠裹荷。醒然下山去,明月满林阿。”

  芋头的营养价值很高,块茎中的淀粉含量达70%,既可当粮食,又可做蔬菜,是老幼皆宜的滋补品,秋补素食一宝。芋头还富含蛋白质、钙、磷、铁、钾、镁、钠。

  13.天目云雾笋

  天目千重秀,灵山十里深。天目山云雾中负离子含量最高达13.6万个/cm3,弥漫着多种有益于人类的气态物质。宋代高僧赞宁在其名著《笋谱》中,对天目云雾中生长的笋有详细记载,称其具有解酒健胃增加食欲之功能,实乃上天恩赐给我们的礼物。今以天目云雾弥漫中茁壮成长的春笋,配之以昌化腌制土猪肉助味,献上这道拥有千年传闻的传统菜肴。

  14.银杏落玉盘

  银杏又名公孙树、长寿树、长生果,更是植物界中的“活化石”。本菜以银杏果为主食材,配以天目山珍,盘中浅黄带红的土猪肉与翡翠、碧玉般的银杏果搭配,形成温心、和谐、暖色调的“珠落玉盘”餐饮艺术精品。让远方的客人,闻之,声声思;思之,情切切;食之,思无涯。

  功效:白果性平,具有润肺、定喘之功效,是优质干果中的佼佼者。味道鲜美柔韧、滑腻、清香可口、风味独特。

  15.佛手香羹(又名“佛手献羹”)

  乾隆三下江南来到天目山,这里大树华盖、秋高气爽。行之半山,一时兴起,解下腰带欲与随从合抱大树不遂,脱口封大树为王。下得山来,感于康熙四年,禅源寺重修,占地五十亩、僧侣一千三,金碧辉煌,形似故宫,即在此小憩。僧人即呈献咸、甜两道羹汤,主料为“佛手白果仁”,辅料为地产桂花、白木耳、玉米粒、红薯丁、蕃茄。乾隆饮之,甚是喜欢。僧人见之即曰:此乃借佛之手,敬献给皇上的饮品,能否取名为“佛手献羹”?并请皇上为天目山题词。乾隆喝得高兴,听得入耳,取过笔来,写下“天下奇观”四字。

  真是:黄瓦宝顶此处幽,

  佛手献羹助方遒。

  袅袅梵音百岁修,

  声声钟鼓忘乡愁。

  二、钱王文化菜

  1.婆留豆腐(授权“归来时”酒店)

  小钱王刚出生时因其貌不扬,差点被其父扔进井里,是其婆婆把他装进篮子里拎起,借口去姨婆家做豆腐,把小婆留送到他姨婆家。钱王姨婆家位于今天的玲珑卦畈村。小钱王和他婆婆到了姨婆家以后一直哭闹不停。只好把他放在篮子里,挂在楼板下。直到其婆婆与姨婆真的磨好豆腐,听到半夜鸡叫声,并喂他吃了刚刚做好的豆腐以后,才“格格格”地转哭为笑。后来此地改名“卦畈村”,村里人所做的豆腐取名“婆留豆腐”。

  2.吴越千层笋

  吴越千层笋,寓意“越过百道关,获取千层胜,一统吴越地,共享美江南”。据《钱王传说》,此道菜为“钱王御宴”名菜。春笋挖自王室周围的竹林中,配以土制咸肉、横畈的香干,用猪油一起上竹笼蒸透,形如剑靶。钱王以此招待大臣,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打江山不易,治江山更难。

  3.钱王牡丹鲊

  又名“玲珑牡丹鲊”。钱王出生在大官山(今宝塔山)下离家不远就是锦溪,锦溪鱼多,小钱王一抓就是一大串,钱王衣锦还乡时,儿时的伙伴专门为此前做了“锦溪鱼”以唤起儿时的回忆,钱王将这道菜命名为“玲珑牡丹鲊”。

  4.钱王卤鸭

  小钱王放鸭子时,鸭子被黄鳝精所吃。小钱王挥刀力斩黄鳝精,先是把黄鳝精制成汤分给小伙伴享用;然后把鸭子请其婆婆(即奶奶)用自制土酱油盐成卤鸭。为纪念钱王,现用地产一年到一年半农家土鸭,用特制土酱油加上秘制香料制成“钱王卤鸭”。

  5.白切卦畈竹林鸡

  典故:卦畈,钱王姨婆家。小钱王在姨婆家喜哭闹,只有放在篮子里,挂在楼板下,边听土鸡叫,边听童谣,才会“格格格”地笑。为纪念几代钱王保国安民、纳土归宋的功绩,后人将此地改名“卦畈村”,并以卦畈一带的放养在竹林的阉公鸡为原料,制成“白切卦畈竹林鸡”。

  6.芙蓉思归南瓜糕

  出处:钱王之戴妃,名芙蓉,每平回家探亲,钱王思念,写“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芙蓉见信思归。牧童戏言:陌上花开蝴蝶飞,皇帝老子想嬉戏,带上思归南瓜糕,吃了糕点忘相思。南瓜糕由地产南瓜加奶油、玉米淀粉,“和好”后烤制而成。

  7.吴越手剥笋

  寓意“越过百道关,获取‘手搏胜’,一统吴越地,共享美江南”。据《钱王传说》,此道菜为“钱王御宴”必备冷菜。春笋挖自王室周围的竹林中,配以咸肉骨头、横畈香干,带壳煮透,浸泡入味,出锅对开装盘。钱王以此招待大臣,不忘以手搏胜。

  8.芙蓉思归(甲鱼)

  出处:钱王之戴妃,名芙蓉,每平回家探亲,钱王思念,写“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芙蓉见信思归。牧童戏言:“陌上花开蝴蝶飞,皇帝老子想嬉戏......”

  原料:甲鱼,芙蓉花瓣

  10.罡陆头

  典故:钱王未发迹时,金竹林桥畔有一花和尚名罡陆,附近村庄谁家娶妻,他必要初夜权。钱镠获悉,手持鳝骨扁担与罡陆恶斗,一直从竹林桥打到金玲珑车站处。钱婆留除淫僧的善名流传至今。

  原料:土豆

  11.钱王十景

  典故:出自公元年,钱王还乡封十锦。有衣锦山,衣锦城,衣锦将军树,还有锦桥,昼锦堂,保锦山,保锦坊,十锦亭等。

  出处:由一级烹调师洪辉研发,年获西湖美食节金奖。

  12.钱王射潮

  民间故事:杭州六和塔一带的潮水又高又大,来势凶猛,时常冲坍堤坝,两岸的百姓叫苦不迭。公元年,钱镠做了吴越王以后,派出一万名弓箭手向潮神“放箭!”潮神吓得弯弯曲曲地向西南逃去,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江上留下了一片泛白的清水鱼。

  主要原料:钱江清水鱼

  13.太湖龙简

  龙简是人间帝王写给水府龙王的信,求龙王保佑国泰民安。钱王管辖太湖时,吴县一带遇百年未见之大旱,钱王投余字之龙简给龙王。龙王以螃蟹送回执,并随之降水解旱灾。

  主要原料:螃蟹

  14.撒“虾”成路

  钱王取明州定海即今宁波舟山时,海浪滔天,船不能过,钱王撒出一把沙子,又说是一把“虾米”,突然出现一条大路,助钱王兵马通过,一举拿下定海。

  15.吴越一甲

  唐末宋初,钱氏三代统治的吴越国,包括浙、皖、闽等地。钱氏一脉,纳土归宋,沿续之今,出了数百位进士。现代尚有钱学森、钱三强、钱其琛、钱永刚等著称与世。据传,自宋朝以降,钱氏一族每逢学子赶考,都要用笋干、老鸭为主食材,制作“吴越一甲”老鸭煲送行(古时鸭甲同音,状元即为一甲)。

  16.具美芙蓉鸡(授权“归来时酒店)

  归来具美芙蓉鸡,是“归来时酒店”研制开发的一道钱王文化菜。吴越国钱镠王、字具美,其妻戴妃,名芙蓉。相传钱王“一剑霜寒十四州”,功成归来时,偕爱妻芙蓉,衣锦还乡。忆楚汉,西楚项羽,霸王别姬,誓别江东;想十国,吴越钱王,功成偕妻,缓缓归矣。后人以“雄鸡”为原由,一鸡二作,制成“具美芙蓉鸡”,又名雄鸡液茗,纪念钱王夫妇,情真意合,共创大业。

  三、临安红色文化菜名

  1.昌北水汗包

  昌北民间特产“水汗包”,“水”指代咬一口,汤水四溢;“汗”,形容刚出锅时,每一只包子全身布满珠状水滴,好像辛勤耕作的农民大汗淋沥一般可爱无比。抗日战争时期,当地新四军游击队得胜归来,昌北村民用“水汗包”拥军。

  古时候,昌北境内的杭徽古道,是连接昌北到徽州府和瓷都景德镇的必经之路。昌化、昌北的“货郎担”,沿着陡崖崎岖“杭徽古道”,从景德镇和徽州府采购瓷器百货,走遍昌北昌化千家万户。每到一个山村住宿,能够尝到的最佳晚餐,就是“水汗包”。“水汗包”可用冬瓜、南瓜、肉末、火腿丝、小葱、盐卤豆腐作料,用高筋面粉作皮。开笼后的“水汗包”饱满水珠,菜馅在透明白洁的薄皮里,若隐若现,使人原始的占有欲油然而起。

  2.留椿浙皖赣(临安蒸“三鲜”)

  “留椿浙皖赣”为当地传统名菜“天目三鲜”。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周恩来副主席拔山涉水,于年3月21日抵达天目山。期间,周副主席用“天目三鲜”招待在浙皖赣交界处活动的新四军游击队。现以“留椿浙皖赣”取名,缅怀革命先烈。

  3.茂林糊

  主要原料:老母鸡、大蹄膀炖汤,炖熟的猪腿、鸡胸、鸡腿手撕成丝,加入丁状木耳、山药、香菇、笋,用文火慢炖,入盐调味,山芋粉勾芡,最后倒入鸡蛋液,边倒、边搅,成糊,蛋花如天上的云彩一般,飘散在“茂林糊”里。

  民间传说:相传“茂林糊”初创于明朝洪武年间,为泾县茂林人吴满生祭祀“五福神”的美食,以“够爽、够嫩、够滑”为神仙所爱。自明朝一代起,茂林一带久有“家家摆果盘,户户做糊粉”的风俗,借以祭祀神仙先祖、迎送尊贵客人。

  党史故事:年5月15日,陈毅司令员率新四军第一支队东进苏南路经茂林,当天在茂林召开群众大会,当地乡绅以“茂林糊”招待陈毅一行。年1月5日,叶挺军长在皖南事变中从云岭到达茂林,当晚在茂林礼堂召开军民联欢会,当地乡民以“茂林糊”送别叶挺一行。此后,“茂林糊”别名“将军糊”“军长糊”(叶挺、陈毅分别为新四军第一、二任军长)。

  4.百丈腌黄瓜

  又名“昌北腌黄瓜”,浙皖交界处昌北山民自古以来家家户户必备的手工盐制咸菜。新四军游击队必备军粮。成熟的高山黄瓜,经自然风干半脱水后,用清澈的山泉水和盐浸泡盐制15天左右,捞起后切片揉去适量盐份,再在流水中冲洗20分钟,使之进一步冲淡,放入锅中翻炒,可加糠和辣椒。制成后咸淡适中,脆而下饭,是早餐和下酒的极佳佐料。有人说,昌北腌黄瓜既所以人见人爱,那是因为它能唤醒人们基因的记忆。

  5.昌南山牛蒡粿(授权“青荷酒店”)

  据《本草纲目》详载,牛蒡性温、味甘无毒,通十二经脉、除五脏恶气,久服轻身耐老。当地人选取生长在海拔米以上的牛蒡茎叶,榨汁后与米粉相伴,加入肉末、腌菜等馅料,做成一道名叫“牛蒡粿”的点心,招待尊贵客人。“昌南山牛蒡粿”产地之一的湍口镇塘秀村,拥有“松柏古庵”“武林茶亭”“红军疗伤洞”等人文景观和红色革命遗址。史载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19师师长寻淮洲,带队经湍口向皖南汤口进军,留下“牛蒡粿”军民鱼水情。

  6.石门支前小吃(授权石门村)

  年的一天,石门村沸腾了。村民奔走相告,粟裕将军北京来信了。将军对年石门村的“支前拥军小吃”记忆犹新;他对石门两位向导“走秘道到孝丰”念念不忘。年3至5月,粟裕部队在反顽战役中,以龙上村为后方保障基地,亲临石门村问计于民,寻找部队转移秘道。那段岁月,石门村民献出最后一点余粮,使出各家厨艺,家家户户为部队制作军粮:“杜公豆腐土包子,石门年糕平安饼,龙门秘酱幸福粽,支前小吃鱼水情”。

  7.支红笋篰头

  据临安党史载:年12月1日至3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由寻淮洲、粟裕率领进入昌化境内,途经洪岭、夜宿湍口、顺溪侯头。当地乡民以传统农家菜“笋篰头”和“牛蒡果”支红,并以毛竹筒盛“笋篰头”、以“牛蒡果”为干粮送给北去的红军。现在大赛中制作“支红笋篰头”,以纪念和回望那段令人难以忘情的革命年代。

  四、彭祖文化菜

  1.奉尧山鸡

  典故:关于彭祖与美食,屈原在《楚辞·天问》中这样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相传在尧帝在位时,中原地区洪水泛滥。尧帝治水积劳成疾,数天滴水未进,生命垂危。危急关头,彭祖立刻下厨做了一道山鸡汤。汤还没端到尧帝面前,尧帝远远闻见香味,竟然翻身跃起,食指大动,随后一饮而尽,次日容光焕发。此后尧帝每日必食山鸡及鸡汤,百病不生。

  2.羊方藏鱼

  典故:因将鱼置于割开的大块羊肉中文火同炖而得名。相传,彭祖的小儿子夕丁喜捕鱼,彭祖恐其溺水坚决不允。一日,夕丁捕鱼回家,夕丁让其母剖开正在炖着的羊肉,将鱼藏入其中。彭祖回来吃羊肉,感觉异常鲜美,于是如法炮制,便产生了“羊方藏鱼”这道名菜。据说汉字中的“鲜”字即源于此。

  3.篯铿豆腐泡

  是一道来自彭祖出生地陕西的菜肴。据传彭祖晚年至所以选择天目山隐居,是因为天目山与其故乡一样,山清水秀,森林覆盖辽阔,植物繁茂。而且有一股优质的矿泉水常年流淌,叮咚之声不绝于耳。水质纯净、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及营养元素。利用此水做出的豆腐,白嫩、细腻、筋道、滑爽可口、透着一股原汁原味得豆香气,豆腐耐煮、耐炒、耐炖,经常食之而不厌。彭祖能够活到八百岁,一个重要原因是山水的滋养。当然,也少不了吃“彭祖豆腐泡”。

  4.痴情采女泪

  俗称芥末三丝。这道菜的特点是辛辣:辣鼻子、辣眼睛,食过之后,鼻涕眼泪肆意流淌,整个一个悲伤至极的人。可是没等几分钟,又想食之,辛辣味勾魂,而乐此不疲。原材料是粉丝,主调料是芥末,配菜是小尖椒、小青椒、葱段等,都是当地的时令蔬菜。

  典故:采女亦长寿,但貌相年轻。商王请其入宫,令其问彭祖长寿之道。采女登门,夫彭祖。采女习得彭祖长寿之法,传予商王,商王试之灵验,欲垄断,对传播彭祖养生之法者,格杀勿论,亦追杀彭祖本人。彭祖无奈,弃国逃亡。采女为此伤心至死。这是彭祖和采女分手时同烹同食的一道“两情相悦”菜肴。

  5.兵屯八百里

  典故:“兵屯八百里”。说的是彭祖后裔钱镠的故事。公元年,黄巢义军多人到达临安境内。钱镠只带了20位兵卒,埋伏于八百里。在经过村庄时,钱镠对一位老妇说:待会如有敌兵追来,你就说“临安兵屯八百里”即可。没过多时,黄巢义军到达,问老妇人:“临安兵屯在哪里?”老妇人答:“临安兵屯八百里。”起义军头目一听,惊得目瞪口呆:临安有那么多兵啊!急令退兵,撒回杭州。有人说,那是活了八百岁的彭祖老先生,在冥冥之中庇护着他的后代呢。

  6.彭祖长寿肉

  据传,彭祖多岁时,在临安八百里曾高歌气阎王:“何以得长寿,白果长寿肉”。彭祖,原名钱铿,生于夏朝,担任过商朝大夫。“寿岁而不衰。”钱王发迹后修家谱,立彭祖为十世祖,并在彭祖故居“八百里”修建彭祖庙和长寿亭。

  7.彭十面饼

  彭祖原名彭十,命运多舛,本为遗腹子,又难产。后折断其母肋骨取出,一胎六子。后三岁丧母,成为孤儿,流落西域,身体孱弱,只有阳寿十年。但他意志坚强,拜青精、宛丘两人为师,得养生健身秘笈,并自食其力,独创“彭十面饼”。十岁那年,他正吃面饼,夜叉来捉:“你阳寿已尽”。彭祖以饼相送,请求宽容。夜叉将彭十改为彭千,可活千岁。后因踏坏麦苗,罚减二百,故活八百。

  8.飞鸿踏雪

  原料及制作:石鸡石耳(位菜)

  典故:苏东坡是北宋年间最有名的食客,他以获得彭祖“五味调和”“十美风格”的真传为荣。在杭州时,又为彭祖后裔钱镠陌上花开所感动,在钱王故去一百多年后北宋年间,写成《陌上花开》三篇,并吟诗曰“人生到处知何事?应是飞鸿踏雪泥。”意为,立功立业,留下痕迹,是人生一大乐趣。(作者:胡红星、胡甬之)

  参考文献:

  1.关于昭明与笋干的传说,取自于《天目山誌》;

  2.关于大明天子与猪蹄的民间传说,详见《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临安县卷》年4月第一版第76、83、页。

  3.“天目石耳”的典故取自《临安晋唐两宋诗词选注》郑应浩编著,第页;

  4.“戍边佳肴”的典故出自南宋陆游的故事。

  5.“耕织青笋”,详见《临安晋唐两宋诗词选注》郑应浩编著,第页;

  6.“二黄一甑”,故事取自于《钱王传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浙江摄影出版社,总主编金兴盛;命名参考《临安晋唐两宋诗词选注》郑应浩编著,宋朝诗人王质的诗句;

  7.“冠红黄实”的故事见之于《临安晋唐两宋诗词选注》郑应浩编著,第、页;

  8.“河畔白鱼”的传说参阅《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临安县卷》年4月第一版第页;

  9.“留椿烹虾”的典故见之于《临安抗战史册》(-)西冷印社出版社;

  10.“圆满事成”,参见《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临安县卷》年4月第一版第页;

  11.“煨美蒸肥”取自于《临安晋唐两宋诗词选注》郑应浩编著,第83页洪咨夔的诗句。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aijus.com/syfb/271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