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药 >> 山药加工 >> 西游记里弱不禁风的唐僧,现实中有多牛
恋树花语:恋树之花
恋这世间的颜色,恋这温度
不问花开几许,花期几度
舍得、知足
???
■
NO.1
■
FIRST
《西游记》里的唐长老真不让人待见!
前一段时间读《大唐兴亡三百年》这本书的时候,被里面的几个男人吸引了,其中一个就是唐玄奘,没错就是《西游记》里面那个领着三个徒弟历尽千辛万苦抵达西天取得真经的那个唐僧。
一般情况下,小说都应该是会把历史上的大人物美化一下的,然而《西游记》这本小说并没有。
《西游记》里面的唐僧虽然没有被丑化,但是我想,相较于重情重义,火眼金睛,头脑灵活,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相较于有点好吃懒做、贪财好色但是呆萌可爱、风趣幽默的猪悟能,相较于沉默寡言,不争不抢,甚至有点点没有主见但足够老实本分的沙悟净,很多人都不喜欢唐僧。
电视剧里的唐僧有多讨厌?总结一下,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虽然长得人畜无害,但是总有妖精不是想吃他就是想嫁给他,给自己的队友带来不少麻烦。
二、他不会腾云驾雾,走路太慢,老是拖队友后腿,一想到西天取经,道路如此漫漫无际,你就不由的替孙悟空他们三个徒弟着急,要知道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了。
三、他肉眼凡胎,不识妖魔鬼怪,还顽固不化,固执己见,宁愿念紧箍咒伤害自己的徒弟,宁愿自己的徒弟被冤枉、受委屈,也要护住那些妖精变化的人…就这几点就让儿时的我很不待见他。
后来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更是把唐僧刻画成了一个唠叨且迂腐不化的人物,而且在剧情也是利用了孙悟空的反抗情绪发泄对唐僧的不满。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对唐僧这个人物没什么好印象,除了他的善良和自律我很欣赏。
直到我看了《大唐兴亡三百年》这本书之后,我突然喜欢上这个叫唐玄奘的人,并且很为他叫屈。在历史上的他真是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且非常可敬的人,我想了很久,决定为他正名。
???
■
NO.2
■
SECOND
那个东土大唐来的和尚厉害了
现实中的唐僧没有电视剧里那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出生背景,没有没有状元郎的父亲,没有貌美如花作为富家小姐的母亲,没有被放在竹篮里被寺庙主持捡到,没有被皇帝对他的委以重任给他盛大的送行。
历史上的唐玄奘生于隋开皇十六年,即公元年,其祖上历代为官,父陈惠曾任隋朝江陵县令,后辞官归隐,潜心儒学。唐玄奘十一岁时,跟随他的二兄、已出家的长捷法师进入洛阳净土寺修学佛法,十三岁的时候,被素有“知士之鉴”的郑善果破格录取。
郑善果预料到唐玄奘终将成为“释门伟器”、一代高僧,可他无论如何也不敢想象,自己此刻的这个决定竟然会深刻影响此后一千多年中国佛教的历史。
大业十四年(公元年),天下分崩离析,为了躲避战乱,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深造,玄奘离开洛阳,前往天下的名山大寺参学,于贞观元年来到长安。将近十年间,玄奘遍访名师,究通各家,此时已成为备受赞誉的一介高僧。
在多年参学的过程中,玄奘逐渐发现众多名师对佛法的理解异说纷纭,歧义互见,而现有各种佛典译本,又颇多矛盾抵牾之处,于是萌生了前往印度求取更多佛学原典的强烈愿望。
恰逢当时中天竺的僧人波颇密多罗来到长安,向他介绍了著名佛教圣地那烂陀寺的学术规模以及天竺高僧、该寺住持戒贤法师弘讲《瑜伽师地论》的盛况,更加坚定了玄奘西行的决心。
他向朝廷上表,要求前往天竺。可当时出国之禁甚严,申请被驳回了,但是玄奘始终没有放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的决心和信念,一直做着各种准备工作。
贞观元年(公元年)八月,长安和关东地区爆发了严重的霜灾和饥荒,朝廷同意灾民可以前往各地自谋生路,玄奘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混在难民队伍中偷越国境,西行求法。
玄奘茕然西去的背影孤寂且苍凉,除了简单的行囊和一腔求法的热望,他什么都没有。虽然前途未卜,生死难料,他心中只有一个方向--天竺。
没有人知道,十九年前,唐玄奘竟然是以“偷渡”的方式踏上西行之路,当然也有人会想到,十九年后,这个孑然一身的“偷渡客”竟然会带着震古烁今的伟大成就载誉归来,不仅受到举国上下的盛大欢迎,而且得到太宗李世民的亲自接见。
取经之路超乎想象的艰难,“虽然没有白骨精和盘丝洞,没有牛魔王和火焰山,没有魑魅魍魉和九九八十一难,却有一望无际的大漠黄沙,有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滩,有关卡盘查、官吏缉捕的困扰,有缺水断粮、迷失方向的危险。所有这一切,都足以让他葬身在没有人知道的地方,或者迫使他心生懊悔,黯然东返。”
然而,心中的信念足够坚定,没有什么可以挡住玄奘的脚步。
???
■
NO.3
■
THIRD
信仰足够坚定,才敢无畏前行
在信仰的支撑下,玄奘历尽千难万险,藐视死亡威胁,终于在贞观五年(公元年)秋天抵达朝思暮想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在那烂陀寺潜心修学五年后,他又遍访五天竺,于贞观十五年(公元年)重回那烂陀寺,并著书立说,自成一家。
公元年,五天竺的最高领袖戒日王向当时的印度全境发布了一道敕命——他要举行一场规模空前的无遮大会,即大型的佛教经义辩论会。
会议邀请了十八个国王,还有各国的大小乘佛教僧人三千多人、著名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的僧人一千余人以及婆罗门教和其他宗教的僧人两千余人,几乎集中了当时五天竺的所有政治和宗教精英。而邀请这些人与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与这个来自中国的僧人进行自由辩论。
那天,整座曲女城人山人海,除了被邀请的代表外,云集于此的还有各国的大臣、卫兵、侍从以及慕名而来的社会各界人士。会场内外“或象或舆,或幢或幡,各自围绕……若云兴雾涌,充塞数十里间”(《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场面之盛大隆重可谓前所未有,百年不遇。
高坛之上静坐着那个面目清癯僧人,“他写的这两部论著就是本次大会的论题。与会的任何人都可以就这两部论著的任何一个论点提出质疑,进行辩论和驳难。戒日王命人在会场前高声宣布:大会为时十八天,在此期间,任何人只要能从这两部论著中找出一个字不合义理,并且将论主驳倒,这个中国僧人就要当场被砍掉脑袋,向众人谢罪!”
五天竺最有学问、最有智慧、对佛法造诣最为精深的人都在这里了,难道以他们多年的修行和深厚的学养,果真挑不出这个中国僧人一个字的毛病?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不可能的事情最后还是发生了,中国人似乎很擅长创造奇迹。
到大会结束时,确实没有一个人能攻破他的学说,驳倒他的立论。与会的众多高僧大德无不心服口服,对这个中国僧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美名随后就传遍了五天竺,大乘僧众盛赞他为“大乘天”,小乘僧众尊称他为“解脱天”。其盛名更是如日中天,几乎取代戒贤,成为全印度造诣最深、声誉最隆的佛教思想界领袖。
玄奘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已经圆满完成,遂于贞观十七年(公元年)告别了戒贤法师和戒日王,返回中国。两年后,在贞观十九年(公元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终于回到了阔别将近二十年的长安。和他一起回到中国的,是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梵文佛典。
历时十九年,行程共计五万里,"堪称世界中古史上一次艰难而伟大的探险之旅、朝圣之旅,也是意义最为深远的一次学术和文化之旅。"
回到长安的唐玄奘受到万民欢迎,与当初悄然离开的苍凉对比鲜明,然而他还是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在的评价和世人的目光都不能影响他。
贞观十九年二月,李世民劝他还俗从政,玄裝力辞。于是李世民请他把西行路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随后,在弟子辩机的协助下,一年后,价值不可估量的世界名著《大唐西域记》完成了。马克思甚至声称:“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因此,要研究印度古代史,《大唐西域记》就是一部谁也绕不过去的重要著作。
从回国后的第二十七天起,唐玄奘就扑到他的翻译事业中,一直到去世前的二十七天才搁笔。贞观二十二年(公元年),玄奘译出了一百卷的《瑜伽师地论》,太宗御笔钦赐《大唐三藏圣教序》。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年),年已六十八岁的玄奘终于译出了多达六百卷的《大般若经》,而他的生命也已在彪炳千秋的译经事业中走到了终点。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年)二月初五夜,玄奘大师在宜君山的玉华寺圆寂,终年六十九岁。
十九年间,玄奘带领弟子们共译出佛教经论75部卷,计万言。后世因此将他与前秦的鸠摩罗什、萧梁的真谛、开元时代的不空,并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四个人中,其他三个都是外籍僧人。
梁启超说:“自古至今,不但中国人译外国书,没有谁比他多、比他好,就是拿全世界的人来比较,译书最多的恐怕也没有人在他之上。
???
■
NO.4
■
FORTH
再看《西游记》里的唐僧可敬多了
回过头来再看看《西游记》里的唐僧,我觉得作者吴承恩对于唐僧的刻画算是实事求是的,只是我们的境界不够,体会不了而已,之前那些讨厌他的点现在看来都是值得肯定的。
他相貌翩翩,仪表堂堂,可能就是一个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样子,是一个人执着梦想时专注投入的样子,很容易吸引人,那不是他的错,那是他太有魅力的错。
他没有超能力,他也只是芸芸众生之一,拥有超能力的,那就不是人了,所以孙悟空,猪悟能和沙悟净都是一开始有着兽性最后被净化的妖怪,他们在现实社会里是不存在。
而我们和唐僧一样,不会腾云驾雾,想到达一个目的地,想要实现一个目标,唯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克服千难万阻的往前走,就像去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一个都不能少,没有捷径可走,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唐僧为了不让孙悟空伤害妖精变化的人,他狠下心念了紧箍咒,甚至含泪赶走了孙悟空,是因为他确实无法辨别那就是妖精,在他的眼中,那些人就是活生生的人命,眼见为实,他不能因为徒弟的片面之词就去决定一个人生死,他宁愿受伤害的是自己,也不愿罔顾一条生命。
和唐僧一样,我们也是肉眼凡胎,可能我们生活中不会遇到妖魔鬼怪、魑魅魍魉,但是人心隔肚皮,我们不能分辨的是藏在伪善面孔下的人心,不能识别的是经过包装的自私人性,这些跟那些唐僧无法辨别的妖精是一样的。
现实中,因为有眼无珠、遇人不淑我们可能会被信任的背后捅刀、会遭受身边人的背叛,会见识到人性的可鄙处,或许在这种情况下,最能考验一个人心中坚持的善念是否牢固。
真正的善良,不只是我们为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不只是我们看到感人的画面落下泪水,也不只是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而是即使我们被无数次的伤害过,我们的心还是坚信善良的人更多,就像泰戈尔的那句话“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你不能确定自己听到的就是全部的事实,甚至有时候你自己亲眼见到也不一定是真的,所以不能因为一时冲动就决定别人的生死,特别是那些掌握了生杀大权的人。
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对生命保持敬畏之心、爱护之心,始终愿意相信人心向善,不以恶度人,那才是真正的善。然而心中抱有着单纯善念的人毕竟太少,所以唐僧的善看起来很另类、甚至很迂腐、很蠢笨,很让人无法理解。
我们都说大音希声、大爱无形,或许真正的大善也是这样让我们这些庸常之辈捉摸不透的吧!
综上所述,我觉得《西游记》的唐僧确实是一个耐品的人物,而历史上的唐僧更迷人。
完
文字:恋树原创
图片:手机照片
往期回顾
《东邪西毒》
风和幡都没有动,是你心动了!
《东邪西毒》
爱而不得的人,最怕记忆深刻
为什么要装作很快乐?
我不懂你,你不要怪我!
如果有爱,每一个孩子都是最幸运的生命
曾国藩的坚持
《无问西东》里最让人心痛的人物,章子怡给演活了!
摘抄本|太年轻,《人生》紧要处常常只有那么几步!
三毛珍贵录音
花开成海,她赴了他生生世世的约
摘抄本
一个人一生,能碰到心和身,都去死爱的人,是太难得了!
何必总是当老好人,其实好的是别人,苦的却是自己!
重读童话
这是我在《跳高》里看到的人类的生存规律
原创
丑小鸭的内心很复杂
原创
童话故事并不都是骗人的
梦才是最真的现实
本文作者:
恋树:慈怀读书会签约写作者,爱上人间烟火的仙,简静生活幻想家,期以文字的方式抵达一颗心,治愈一个人。
更多原创文字,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aijus.com/syjg/23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