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

秋燥当养肺气,最实用的养肺方法

发布时间:2017/11/15 13:42:48   点击数: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北靠浙江,西接江西,南连广东。依山傍海,海岸曲折,多港湾海岛,全省有个鸟屿,仅次于浙江,位居全国第二。多山地丘陵,可分为闽西山区、闽中山区和沿海平原,主要山脉有武夷山、戴云山等。闽江是境内最主要的河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降水量毫米左右。这样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对福建文化所产生影响,我个人认为总的来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多山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另一个方面是濒海多港湾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一)内陆文化的特征。福建的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自古就有“东南山国”之称。西北有武夷山山脉、东北有太姥山脉、西南有博平山山脉、中部有鹫峰、戴云两山脉。在古代外省入闽主要通过仙霞关、杉关、崇安分水关、福鼎分水关、诏安分水关,这五个关口入闽,而这些地方地势非常的险要,要入闽实属不易,史书记载“闽道更比蜀道难”。再者,从福建人口的聚集地来看,盆地是居民密集的聚集地,例如浦城、武夷山、建瓯、邵武、顺昌、尤溪、三明、永安、长汀、上杭、漳平、德化、华安、古田和屏南等都是人口聚集的盆地。因此,这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古代福建交通的闭塞,不同区域的人们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这样对文化所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①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约中晚唐之前)福建文化落后于北方。福建地处东南在古代是属于蛮荒之地,落后的交通使得中原的文化要传到福建变的非常的困难,而土著的闽越人自身文化又相对的落后。同时福建相对的隔绝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不同的方言,而不同的方言却不利于人们口头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②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的特征。福建是一个移民的省份,在两晋南北朝、唐前期、唐末五代、两宋之交、明清时期北方大量的移民涌入福建,由于移民的时间;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的程度不同,再加上省内、省外交通不便等原因形成了福建不同的方言区,如闽东方言区、兴化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客方言区。而在不同的方言区又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例如,闽东方言区信仰监水夫人和五帝;兴化方言区信仰妈祖;闽北方言区信仰扣冰辟支古佛;闽客方言区信仰定光古佛。不同的民间信仰又促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例如,有莆仙戏、高甲戏、芗剧等。福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山,适合蚊虫的生长,蛇类众多,古代先民对蛇既害怕又崇拜,从而形成了蛇的图腾。在古代使用干栏式的建筑也与这样的气候有关。如果按河流的分布来看福建的文化可以分为闽江流域、木兰溪流域、晋江流域的三大文化圈。所以,福建文化本身有很强的小地域色彩。2.许多中原古文化在福建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①福建的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词。一些古汉语中常用的词汇在普通话中已不用或少用了,但是在福建的方言中却被保存了下来并还在使用,仍然有它的生命力。例如古汉语的“鼎”,也就是现代汉语的锅,在福建的方言中还清晰可辨,再如古汉语的“面”,也就是现代汉语的脸,也一样非常容易辨别出来。②在福建的许多乡村中保存着聚族而居的传统。聚族而居的传统原本起源于北方,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这样的传统在北方现在已经逐渐消失。在南方的福建却保存了下来。原因主要有这些,北方的移民利用宗族克服南迁途中的种种的困难;利用宗族同当地的土著进行抵抗;不同时期的移民利用宗族争夺生存的空间和政治利益;多山的地理环境容易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③形成完整的理学体系。理学的来源之一是儒学,而儒学在汉代以后随着移民南迁传入福建,到了宋代,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流派对释、道、儒加以改造,构筑了完整的理学体系。④在民俗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风。两晋南北朝以后,中原民俗传入福建,由于交通不便和聚族而居等原因,保留的相当的完整。例如,现在福建的端午节、重阳节、寒食节等很多都是从北方传入的。

(二)海洋文化的特征。福建海岸属于基岩海岸,海岸线漫长而曲折,长达.02公里,仅次于山东省,居全国第二位,岸线曲折率为1:5.7,居全国第一位。山丘向海延伸,形成曲折的海岸和众多的港湾。全省有大小港湾个,其中较大和较重要的港湾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宁湾、三沙湾、罗源湾、福州港、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港、金门湾和东山湾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港是福建省六大深水港湾。福建的港湾一般深度较大,两侧有半岛和岬角环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形势,风小浪弱,不冻,少淤,港域广阔,掩护条件好。天然良港的优越地理环境,再加上“八山一水一分田”不适合耕作的内陆环境,使得沿海的居民把眼光放到了海上。西晋:闽江和晋江流域的海运已有相当规模,造船业发达,出现了“八槽舰”的水密舱技术。隋唐:海运北至日本、高丽,南至南洋各国。宋元:泉州成为“东方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漳州月港日趋繁盛。这些海外贸易的发展反映在文化上则是福建带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

1、重利的价值观。在古代的中国长期以来重本抑末,“以末致之,以本守之”,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而福建由于海外贸易和商业的繁荣,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宋代刘克庄就指出当时的泉州是一个“只博黄金不博诗”的典型商业社会。明以后则进一步加强,李贽感叹道:“天下尽市井之道也。”商业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2、敢于冒险的性格。古代的航海和海外贸易几乎是一种生命的赌博,非常的危险。航海要面临惊涛骇浪,船只随时有可能被大海所吞没的危险。因此,航海的人常常不得不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这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能够面对各种艰难的挑战,敢于去冒险。如泉南人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特别晋江、石狮一带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面”,“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冒险的性格到了明清时期发展成为积极进取的开拓的精神,在开发台湾省和东南亚地区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漠视礼教。沿海的家庭由于男子多出外经商谋生,妇女渐渐冲破礼教的束缚走出家门。在中国传统的礼教以俭朴为美德,由于商业经济的发达,耻贫夸富却成为泉州地区的风尚。在衣着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泉州惠安解放前的服饰被叫作“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就很能说明问题。

4、开放融合的特性。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宋元时期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泉州,宋元时期泉州地区除了传统的道、佛、自然崇拜、祖先、鬼神,还有从外国传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天主教方济格派、婆罗门教、印度教。泉州成了“宗教的博物馆”,这与其融合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5、爱国主义的精神。福建人强悍好斗的性格与原有的宗族意识有紧密的联系,在福建的闽南地区明清时期常常发生村落间的械斗。发生械斗的原因我们暂且不去追究,但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不甘受欺压的性格,在近代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能够奋起反击,保卫自己的家乡,保卫自已的国家。例如闽南文化区中,明戚家军抗击倭寇,清郑成功收复台湾,近现代陈嘉庚、黄变住、韩希琦、李光前等数十位华侨捐资家乡。再如闽北文化区受朱子思想影响,闽北的学人注重节义,在民族存亡关头,提倡名节忠义,反对议和。而福州文化区在近现代则涌现出一批志士仁人和著名学者,如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质,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篇章。

总之,福建以其靠山、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具有鲜明的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双重色彩。

秋天,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其中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话的大意是说,秋天是自然界进入容受平定的季节,秋高气爽,天地清肃......不让情志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宁,这就是顺应天人合一的秋季养生之道。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因此秋季养生,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秋燥当养肺气,秋季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要以养阴为主。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肺为主。"收敛神气,逆之则伤肺",秋季,经络运行到手太阴肺经,是进行呼吸系统保健的最佳时机,所以传统养生提倡秋季宜养肺。

一、呬字功,补肺气

肺脏主一身之气,呼吸通过鼻腔,而周身皮肤的毛窍也完成一部分呼吸功能。古人讲,肺叶娇嫩,不耐寒热,外邪侵袭,来自皮表、口腔、鼻孔;内有脏腑气机变化、情志波动的影响。内外所致,出现郁热,“火性炎上”,向上也会影响肺脏的机能。以至于肺家劳热,出现气壅咳嗽,皮肤瘙痒,四肢劳烦,鼻塞,胸背疼痛等等。

古人六气治肺法有“呬”字诀,呬音xià,入声字。

发音:呬字从俗读四;正音为戏,五音配商,读如夏,声短气长。

口型:开口张腭,舌尖轻抵下腭。

动作:呼气念呬字,两手从小腹前抬起,逐渐转掌心向上,至两乳平,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成立掌,指尖对喉,然后左右展臂宽胸推掌如鸟张翼。呼气尽,随吸气之势两臂自然下落垂于体侧,重复六次,调息。

最好在清晨时,念30遍。若双手自觉酸痛,以十遍为度,稍事休息,再重复。

用呬字吐纳,可以在秋季,顺势增强肺脏清肃、清除废浊之物;“金气清肃”,也能使郁热下降化散,保持肺部通畅清洁。

二、理肺宣肺,艾灸身柱、肺俞、风门1身柱穴

身柱穴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含有全身支柱的意思,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温化痰湿、健脑益智、防病强身的作用,能通治小儿科的多种疾病,在《养生一言》一书中,就有“小儿每日灸身柱,可保无病”之说。

小儿灸身柱的方法:一般用小艾条悬灸(燃端距皮肤3厘米上下)8-10分钟,每周灸1-2次,可连灸数月。由于小儿皮肤娇嫩,对艾灸的温热度比较敏感,加上婴幼儿好动,不易配合,故在施灸过程中要格外小心,施灸者要将自己的手指置于穴位两旁的皮肤上,以感知艾灸热力的强弱,防止烫伤幼儿皮肤。

身柱穴除了运用灸法之外,还可以施行拔火罐法,拔罐时应选择口径稍小一点的罐具,拔后置于穴上不动,停留数分钟左右,叫做“坐罐”;若先在罐口涂上少许润滑油(如凡士林或食用油),罐具吸附于穴位上之后,手握罐底,水平向上下左右移动火罐,叫做“走罐”。走罐可反复进行,直至局部皮肤发红为止。

由于小儿皮肉娇嫩,为防火罐温度过高烫伤皮肤,拔罐时火力不宜太强,以免火罐吸拔过紧,取罐时用手指轻轻按压罐口皮肤,动作要轻,切忌硬拔。

2肺俞、风门穴,祛散风寒

肺俞穴为足太阳经背部的腧穴,俞同输,因其内应肺脏,是肺气转输、输注之处,为治疗肺脏疾病的重要腧穴,故名肺俞。

肺俞穴是主治肺脏疾患的重要腧穴,《针灸甲乙经》说:“肺气热,呼吸不得卧,上气呕沫,喘气相追逐,胸满胁膺急,息难,……,肺俞主之”,《针灸资生经》云:肺俞治疗“喘与哮”。

身柱穴旁开1.5寸就是肺腧穴,是直接调治多种肺脏病症的腧穴,如伤风感冒、咳嗽、哮喘等。另外,道医认为肺气通于鼻,肺与皮毛相合,所以,肺俞还可以防治各种鼻病(如鼻塞、流涕、鼻炎、鼻窦炎、鼻出血)以及皮肤病等。

近人指出,艾灸该穴主治肺脏病变,对改善肺脏功能,消除肺脏功能失常所产生的理证候,具有一定功效,故有解表宣肺、肃降肺气的作用。

艾灸可以调理咳嗽、哮喘、咳血、肺痨及过敏性鼻炎等症。

这个季节常灸肺俞穴、风门等穴可以补肺卫之气,祛散风寒外邪,达到防治外感疾病的目的。

风门乃风邪出入之门户,位于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常灸风门具有祛散风寒外邪的作用,可预防感冒等外感疾病的发生。

三、润肺火、补肺气,常用药膳粥1百合杏仁赤豆粥

在清肺火方面,可以食用百合杏仁赤豆粥。

百合10克,杏仁6克,赤小豆60克,白糖少许,先将赤小豆洗净,加水适量,与粳米一起,先以大火煮沸,然后在半熟的粳米锅内加入百合、杏仁、白糖,以文火同煮至热即成。适用于肺阴虚,虚火旺盛,口干、口苦者。

2枇杷梨皮川贝饮

枇杷梨皮川贝饮可以润肺止咳,具体做法是枇杷叶15克,鲜梨皮15克,川贝10克,以水煎煮取汁去渣代茶饮。适用于肺热、口干咳嗽者。

3黄芪山药粥

黄芪山药粥可以补肺气。黄芪30克,山药30克,粳米50克,先用水煮黄芪取汁去渣,再用汁煮山药、粳米做粥,晨起空腹食用。适用于肺气虚、容易感冒者。

此外,应避免贪凉。

古代医书提到:“形寒饮冷则伤肺”。这是说如果没有适当保暖、避风寒,或者经常吃喝冰冷食物饮料,容易损伤肺部机能而出现疾病。

四、调和情志远离悲秋

进入秋天之后,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

宋代养生家陈直说过:“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可见,秋季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正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的:“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因此,对中老年人来说,应有“心无其心,百病不生”健心哲理,养成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可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方可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

所以,中老年人要结伴去野外山乡,登高远眺,饱览大自然的风景。

五、宣肺益肺,多笑、勤沐浴

笑能宣肺:笑是一种健身运动,它能使胸廓扩张,肺活量增大,胸肌伸展,还能宣发肺气,调节人体气压的升降,清除疲劳,驱除抑郁,解除胸闷,恢复体力,使肺气下降,与肾气相通,增加食欲。

沐浴益肺:金秋季节勤沐浴有利于血液循环,使肺与皮毛气血相通,一般秋季洗澡的水温最好在25度左右,洗浴前30分钟先喝淡盐开水一杯,洗浴时不宜过分揉搓,以浸浴为主。

点击链接







































氮芥酒精价格
福建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aijus.com/syzf/1423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