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药 >> 山药加工 >> 男性各种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法和药物选择
男科疾病多与肾有关,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藏精,为阴阳之宅,又主二阴。生殖器官位居下焦,通过脏腑经络与全身各器官密切相关。但肝主宗筋,心主神明,要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经络,又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的影响。因此,治疗局部病变,必须从整体出发,才能制定出适当的措施。
1、温补肾阳法
温补肾阳法是为男科疾病临床表现以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为主要病理变化者而设。一组方原则以补肾助阳为主,常用药如附片、鹿茸、巴戟天、肉从蓉、仙茅、仙灵脾、胡芦巴、杜仲、阳起石、菟丝子等;;以滋补肾阴为辅,少佐一、二味滋阴之品,以利阴中求阳,药如熟地黄、山英肉、枸杞子、炙首乌等。肾阳不足易致脾阳受损,故此法当佐以一、二味健脾之品,如党参、白术等。
主治范围包括阳痿、遗精、早泄、不育、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阴冷、性欲低下、性冷谈、房劳诸病证,并伴有面色光白、神疲倦怠、夜尿频数、畏寒肢冷、腰膝瘦冷、精液清冷稀薄、精子发育不良、舌淡苔薄或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沉迟等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见症者。
常用方如金匾肾气丸、赞育丹、续嗣丹、还少丹、右归丸、斑龙丸、全鹿丸等。但如有其它病理变化兼杂者,还应根据具体情况辅以它法洽疗,如肾虚心肾不交者,可兼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当佐以引火归源之法,于方中加入人参、肉桂、玄参等,或以磁石丸、既济固真丸加减,肾虚心神不宁,兼见心悸易惊、胆怯多疑、夜寐不安者,当佐以益心宁志之法,于方中加入远志、人参、菖蒲、枣仁、磁石等,或以宣志汤、启阳娱心丹化裁。
2、滋肾填精法
滋肾填精法是为男科病以元阴亏损、肾精不足为主要病理变化者而设,组方原则以滋肾填精为主,药如枸杞子、炙首乌、熟地黄、龟板、女贞子、覆盆子、山萸肉、桑椹子等,以补阳生精为辅,少佐一、二味壮阳之品,以利阳中求阴,药如肉苁蓉、仙灵脾、巴戟天等。肾之阴精源于脾,故此法还当佐以健运中州之品,以助阴精化生,药如人参、白术、黄芪、山药、获苓等。
主治范围包括阳痿、性欲低下、早泄、遗精、阳强、不射精、精液不液化、无精症、死精症、房劳诸病证,并伴见腰膝瘦软、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精液量少、精子计数下降、精子活力差、舌淡少苔、脉沉细等肾阴号虚、精气不足症状者。
常用方如六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七宝美髯丹、左归丸、二至丸、斑龙种子丸等。若阴虚阴不制阳,伴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阴茎易举但举而不坚、口咽干燥、精浊频出、精液枯稠不化、精中夹血、精子活动不良或死精、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虚火内生、阳亢于上之症时,当于上法中加入潜阳泻火之品,药如知母、黄柏、地骨皮、玄参、鳖甲等,或以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三才封髓丹、化阴煎、清骨滋肾汤、李氏化精丸等;若囊痈、子痈、子痰、阴囊湿疹、前列腺炎、血精等病久阴虚、湿热不清,伴见阴囊皮肤坏死或肤色发红、潮湿,皋丸与阴囊粘连,或小便淋漓、尿时疼痛、低热不退、舌红苔腻、脉细数者,当于上法之中佐以清热除湿之品,如泽泻、获苓、知母、黄柏等,或以滋阴除湿扬加减。3、疏肝解郁法
此法为肝郁气滞之病理变化而设。组方原则以调肝解郁为主,药如柴胡、白芍、陈皮、香附、积壳、川棣子等,以和血理血为辅,以利血行气畅,药如川芎、当归、丹参等,为防肝病传脾,还当佐以健脾之药,如人参、获苓、白术等。
凡阳痿、阳强、不育、不射精、早泄、遗精、房事茎痛等病证,并伴见胸胁满闷、情绪抑郁、暖气太息、夜寐难眠、少腹拘急、阴茎皋丸胀痛、性欲淡漠,临房紧张、舌暗苔薄、脉弦等肝郁气滞症状者,均可以此法治疗。
常用方药如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芍药甘草汤、疏肝导滞汤、开郁种子汤等。若郁久化热,并见口苦目眩、烦躁易怒、舌红少苔、脉弦数等症,当加入清肝之品,如丹皮、黄岑、栀子等,或以丹栀逍遥散化裁。临床中属肝郁之性功能障碍,于此法中加入蜈蚣、九香虫、地龙、穿山甲片等通络振阳之品,能收到较好疗效。
4、清泄湿热法
此法针对湿热内蕴而设。其组方原则以清热除湿为主,药如车前子、木通、泽泻、栀子、萆解、黄柏、龙胆草、败酱草、苦参、虎杖等;以行气为辅,气畅则湿运,药如积壳、香附、陈皮等。苦寒之品易伤阴耗血,故还当佐以一、二味养阴之药,如生地黄、当归等。
男科很多疾病都可产生湿热蕴结的病理变化,且表现复杂多样,凡遗精、早泄、血精、不射精、脓精、死精、不育、阳痿、子痈、囊痈、阴肿、阳强、缩阳、下疮、阴囊湿疹、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精液不液化、水疝、龟头包皮炎等病证,伴见头身疫困、胸闷腹胀、心烦易怒、泣黄短少、大便不爽、口苦咽干、腰膝疫重、性欲亢进、阴茎易举,或阴囊潮湿灼热,睾丸肿胀热痛,或尿频尿痛、尿道灼热感、尿道滴白,或睾丸及会阴、腰骶凌坠、射精不爽或疼痛,或阴囊睾丸破溃流脓臭秽,以及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等湿热症状者,均可用此法为主治疗。
常用方较多,但应根据湿热所在脏腑或部位之不同,针对性地选用相应方剂。偏于肝胆湿热下注者,多用龙胆泻肝汤或龙胆泻肝丸、当归芦荟丸;膀胧湿热者,多用八正散;脾胃湿热下注者,多用四妙散、湿热遗精方;小肠湿热移于膀胧者,多用导赤散;肾病湿热者,多用草解分清饮;湿热塑闭三焦者,多用三仁汤;湿热塑积于下者,多用三妙散、当归贝母苦参丸。5、活血化疲法
此法针对瘀血阻滞之病理变化而设。组方原则以活血化瘀为主,药如当归、川芍.桃仁、红花、赤芍、丹参、牛膝、甲珠、琥珀、乳香、没药、血竭、三棱、莪术、水蛭、虻虫、蜈蚣等;以理气为辅,药如柴胡、积壳、香附、桔梗等。同时,应根据血瘀兼证不同而佐相应治法。
近10年来,此法广泛应用于男科临床。凡男子乳病、不射精、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慢性子痈、精素静脉曲张、遗精、阳痿、阴茎硬结症、血精、阳强、下疳、血疝、不育、子痰、阴囊萎缩、睾丸萎缩、痛性结节、附睾郁积等病证病程长久,它法久治不效,或伴见小便点滴不通或尿如细线、时通时闭,或乳房结块、肿硬疼痛明显,或小腹、会阴、阴茎根部、来丸胀痛、刺痛或坠胀疼痛,或同房时会阴、腰骶、茎中刺痛,或阴茎、睾丸、前列腺结节肿硬、触压疼痛,或精液凝固不化,或呈团块状、精子活动力差、成活率低,甚或无精子,或跌打损伤后会阴部皮肤青紫、阴茎、阴囊、睾丸肿痛拒按、排尿涩痛甚或刺痛或痛引腰骶少腹,以及舌质紫暗边有疲点疲斑、苔薄、脉弦涩或沉涩等血疲症状者,均可以此法治疗。
临床选方应当根据血瘀之轻重以及所兼病理变化而定。血瘀较轻者,用桃红四物汤、桂枝获苓丸,血瘀较重者,用七厘散、大黄庶虫丸、跌打丸、云南白药,寒凝血瘀者,佐散寒之法,方用少腹逐疲汤、茴香橘核丸;痰瘀互结者,佐化痰之法,方用小金丹;瘀热互结者,佐以清热之法,方如消核丸、犀黄丸、消瘰丸、桃仁承气汤,气虚血瘀者,佐以益气之法,方用补阳还五汤、秦氏桃红琥珀汤;肾虚血瘀者,佐以益肾之法,方用益肾活血汤;气滞血瘀者,佐以行气之法,方用血府逐瘀汤等。
6、温经散寒法
此法为寒滞肝肾经脉之病理变化而设。组方原则以温经散寒为主,药如桂枝、细辛、茴香、附片、肉桂、良姜、荜菝、台乌药、吴萸、干姜、橘核等;以行气止痛为辅,药如延胡索、川楝子、香附等。
临床中凡男子乳病、子痈、子痰、缩阳、遗精、阳痿、阴冷、房事茎痛.寒疝、阴茎硬结症等病证,伴见阴部湿冷、阴茎及阴囊和会阴有紧缩感,或阴茎睾丸寒冷疼痛、少腹拘急冷痛,或腰膝冷痛、小便清长、畏寒肢冷、性欲减退、舌淡、苔薄、脉弦紧等寒滞肝肾经脉症状者,均可运用本法治疗。
常用方有良附丸、枝枝加桂汤、柴胡桂枝汤、暖肝煎、橘核丸、麻附细辛汤等。如寒凝痰阻者,佐以化痰之法,于上方中加白芥子、法半夏、胆南星等,或以阳和丸、小金丹、三层茴香九化裁;血虚寒凝者,佐以养血之汰,于方中加入当归、干地黄等,或以当归四逆汤加味;寒凝重而旧欲脱者,当回阳救急,方用四逆汤、回阳救急汤等。
7、补益气血法
此法针对气血两亏病理变化而设。组方原则以益气养血为主,药如人参、黄芪、白术、山药、当归、白芍、地黄、鸡血藤等;以益肾为辅,以利生气有根,化血有助,先天养后天,药如菟丝子、枸杞子、山萸肉、炙首乌等。
补益气血法近年来在男科中得到重视并应用于临床,且收到显著效果。凡遗精、滑精、早泄、阳痿、不射精、前列腺肥大、子痰、不育、狐疝、房劳诸病证,伴见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形体衰弱、心悸失眠、纳呆便溏、性欲减退、射精迟缓或无力、精液量少、精子计数低、精子成活率低或活动力差、舌淡、苔薄、脉沉细等气血双亏症状者,可以补益气血法治疗。
临证选方,应当根据气血亏虚偏胜不同而定,并据不同所兼病理变化佐以它法。气虚为主者,常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血虚为主者,用四物汤;气血双亏者,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归脾丸、人参养荣丸、天王补心丹、河车种子丸。气虚脾不健运,内生痰湿,伴体态虚胖、肢体困倦、精液粘稠不化、舌淡、苔白腻、脉细滑者,当佐化痰之法,于方中加入法半夏、白芥子、胆南星等,或以导痰汤、男化育丹等加减。临床中对无明显症状、寒热之象不明显之精液精子质量异常、性欲低下、阳痿、不射精者,可用补中益气汤或四物汤或八珍汤,与五子衍宗丸合方化裁治疗,阳痿者加蜈蚣、九香虫、仙灵脾等强阳之品,不射精者加菖蒲、路路通、甲珠、桔梗等开窍通精之品。
8、收涩固精法
该法针对精关不固之病理变化而设。组方原则以固秘精关为主,药如龙骨、牡砺、芡实、莲须、莲子、桑螵蛸、金樱子、山药、赤石脂、五味子、益智仁、沙苑子等,根据所兼病理变化之不同辅以相应治法。
凡早泄、遗精、滑精、前列腺溢液、阳痿、不育、房劳腰痛等病证,伴有性欲减退、面色光白、腰膝瘦软、夜尿频多、小便清长、精液清冷稀薄等肾虚不固症状者,皆可以此法治之。
临床选方应据具体证候而定。久虚无实而滑脱不止者,用金锁固精丸、水陆二仙丹、锁阳固精丸、龙莲芡实丸、锁阳丹、金樱子膏等;兼肾阳虚者,佐以壮阳之法,药如附片、巴戟天、兔丝子、阳起石、肉苁蓉等,或以肾气丸、菟丝子地黄丸、固精丸、玉锁固真丹、天雄散、秘精圆、杨氏家传桑螵蛸散等加减;兼肾阴虚者,佐以滋阴之法,药如熟地、山萸肉、炙首乌、龟板等,或用左归丸、左归饮加味;兼心脾两虚者,佐以养心健脾之法,药如人参、枣仁、菖蒲、山药等,或以秘元煎、归脾汤化裁;阴阳失调、心神不宁者,佐以调和阴阳之法,药如桂枝、白芍等,或用桂枝龙牡汤加味;心肾两虚者,佐以益肾养心之法,药如远志、茯神、龟板,或以《本草衍义》桑螵蛸散化裁。因此法为纯虚之证而设,故实证者禁用。但如实证经治疗后实邪已去而病仍未愈者,可少佐此法治之。
文章均来自网络新闻以及各位网友的奇思妙想,版权当属原作者,若有侵犯,请及时联系我们;若未标明来源,敬请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