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药 >> 山药加工 >> 沿着南水游古城,这才是假期高质量旅行澎
叮~
您的假期余额已不足
请准备上班
长假的最后一天
是时候P一下前几天的美照
狠狠地发一波朋友圈了
前几天我们为大家
推荐了一份南水北调游览攻略
点击图片查看↓
相信大家一定不虚此行
因为除了沿途的美景
在一泓南水流经之地
还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还不赶快晒一晒
让你的朋友们见识一下
什么叫假期高质量旅行
GOONVACATION
ANDHAVEANICEJOURNEY
01
古城淅川
试向白云深处坐,懒寻归路不思还。
淅川县古称丹阳,尧舜时期即为丹朱封地,春秋时期又为楚国都城,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曾孕育了一代商圣范蠡、史学家范晔等著名历史人物。
如今的淅川已成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拥有丹江口水库形成的小气候,境内水质连续多年保持二类以上饮用水标准。南水的到来,让淅川走上了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两条生态致富路。
渠首石榴庄园坐落在陶岔渠首枢纽工程附近,在灵山秀水的滋养下,石榴籽粒大核软,味甜多汁。截至年底,淅川县软籽石榴种植面积已近5万亩,产果量预计达万斤。通过地租、劳务、分红等方式,有多户贫困人口通过石榴产业发展带动,实现脱贫致富。
淅川丹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5A级湿地公园,其建设以保证南水北调水安全为前提,旨在提高水环境质量。淅川县借助丹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打造淅川湿地品牌,对当地开展湿地生态科普教育、提升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02
文集遗址
文集遗址南临澧河,北靠南水北调重点工程,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中较为清晰而明确的地层关系和丰富的遗迹、遗物,为研究这一地区唐代至明代的历史文化面貌,提供了一批珍贵资料。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近七年以来,不断通过澧河退水闸向澧河进行生态补水。在南水的滋养下,整个村的生态和经济有了新的活力。
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的同时,常村镇利用已有的文化遗产为抓手,不断挖掘文化历史,通过整修道路、修建花坛、建设古寨风情园等工作,助力乡村旅游项目发展,带领村民致富。曾经的“破旧村”现在楼堂林立、荷叶满塘、充满生机,人居环境不仅得到了极大改善,而且也被评为市、省生态文明村。
03
黄帝故里
新郑市,被誉为“华夏民族之根”,早在年前的裴李岗遗址,先民们已在此地定居生活,年前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新郑诞生,建都于此,称“有熊国”,并开创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因此新郑也称为“黄帝故里”。
新郑市境内,潩水河、双洎河、黄水河、梅河、暖泉河等大小河流穿城而过,滋润这片历史厚重的土地,后因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水过度开采,加之年平均降水量的逐步减少,致使多条河流污染严重或断流,严重制约了新郑市城市发展和环境面貌的提升。
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全线通水,古城新郑迎来了城市发展的新动力。近七年来,南水已为新郑市送来超4.7亿立方米清洁水源,助力新郑市打造生态城市、海绵城市,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人民的凝聚力。
新郑市自年开建的洧水公园,是一座依托双洎河修建的文化公园。在南水到来之前,水质严重污染,新郑市在治污、治脏、治乱基础上,通过南水北调生态补水及污水治理,使水域面积由80公顷增加至公顷,真正实现水清、河净、岸绿、景美。
04
武术之乡
温县,南滨黄河,北依太行,古时因境内有温泉而得名,在夏时被称温国,明清隶属怀庆府辖。温县诞生了思想家卜商、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北宋画家郭熙等历史名人,是太极拳发源地,是全国闻名的“武术之乡”“怀药之乡”和优质小麦种子基地,中国十大休闲旅游县。
温县以“太极拳”发源地和铁棍山药最为出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横穿磅礴的黄河,经温县地区奔流而过。伴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通水,温县区域内水资源得到极大改善。
在居民饮用水质量极大提升的同时,生态补水更是助力温县生态新发展。近年来,温县依托北冷马庄分水口对环城水系进行补水,改善了区域内生态环境,温县环城水系公园、子夏公园以及慈胜公园已经成为居民休闲游乐的重要场所,这座文化历史名城也有了自己青山绿水的新名片。
05
甘泉之父
百泉湖,位于太行山支脉苏门山南麓,开凿于商代,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因湖底泉眼无数而得名,泉水甘冽,清澈见底,志书上有“甘泉之父”的称谓,素有“中州颐和园”“北国小西湖”美誉。
早年,由于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泉眼干涸,这里一度被当地居民戏称为“跑马场”。
年首次引用南水北调水以来,百泉湖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大大改善,百泉湖水四季碧绿、清冽纯净,湖内鱼来蟹往、荇藻交横,湖周古柏参天、绿柳婆娑。
在“南水”及太行山麓山泉的共同滋润下,自年7月,时隔18年发现百泉湖水位上涨,干涸的百泉湖再一次复涌。“百泉盖水之尤物也。吾照其幽绿,目夺也。日晃晃而烁也,雨霏霏而细也,草摇摇而碧也,吾神酣也。”这就是目前百泉湖的真实写照。
06
赊店酒乡
赊店镇为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城所在地。据社旗县志记载,明清之后,航运兴隆,南船北马,商号林立,人口达10多万,成为四方货物集散地,“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
20世纪80年代,社旗县境内的赵河、潘河等水量日渐减少,水位下降,航运逐渐废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之前,社旗县城用水全靠10口水井分区域集中供水,用水高峰停水是常事。
社旗名酒赊店老酒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受用水制约,生产规模一直难以扩大。社旗县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成后,供水管网直接通到了酒厂,解决了制酒的用水瓶颈。用南水酿造出的赊店老酒,酒水品质提升,白酒年生产量达到5万吨,销量连年攀升,成为中国白酒百强企业。
赊店这座因水而兴的古镇,因为远道而来的南水再次增添活力,为社旗县实现“灵动之城、园林之城、宜居之城、创业之城”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07
钧瓷之都
禹州神垕镇是“钧瓷之都”,被专家称为“唯一活着的古镇”。钧瓷始于唐,兴于宋。“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神垕镇的钧瓷产业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神垕镇厚重历史与华美钧瓷背后,是千百年来难解的缺水之困。过去瓷器制作用水,工匠们都去驺虞河里拉水,不知什么时候,河水干了。只好打井,井也难出水,即使有水,水质如砒霜一样。家家户户只能用水窖接雨水吃。
年1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禹州段向禹州市和神垕镇供水,年平均供水万立方米,日供水量高达1.1万立方米,彻底解决了古镇缺水问题,用南水烧制的瓷器釉表面光滑剔透,品质极佳,价格比以前提高了20%到30%。
有了南水,神垕镇钧瓷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全镇拥有家钧陶瓷企业,年产钧瓷万件以上。各类其他陶瓷产品超过6亿件,年产值达20亿元。
08
道口古镇
“日见千帆过,百船泊道口。”道口镇处于卫河岸边,旧称李家道口,万只民船,四时畅行,日益兴隆,清嘉庆年间在此设县署。在滑县道口镇临河步道上,一幅《重修滑县大运河城墙码头碑记》追述着道口古镇的辉煌过往。
因水源匮乏,卫河于20世纪70年代断航,道口千年古镇落寞为现代都市的“棚户区”。
年12月31日,滑县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正式通水。滑县道口镇、城关镇、产业集聚区25万居民从此饮上甘甜的南水。至今,滑县已累计使用南水7万立方米。
道口镇是中国“烧鸡名城”,有了南水好水,烧鸡色泽和味道更加鲜美,烧鸡产量稳步提升,年产量已经达到近0万只,每天有5.5万只烧鸡从道口镇飞向全国各地,年产值近8亿元。如今卫河水丰沛充盈,碧波荡漾,改造升级的道口古镇,老街古色古香,游客逐年增多。
09
朝歌古城
三千年前,鹤壁淇县矗立在淇河之滨,殷纣时易名朝歌。曾为殷末四代帝都,先后作都城近年。淇县优越的地理位置,温润优美的自然环境,引来历代王侯竞相争雄,在纣王时代,曾有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的壮美景象。
如今的朝歌,有一渠南水流经北上,三山叠翠、两水环绕、气候温润、景色秀丽。源源不断的南水为朝歌添加新的活力,朝歌文化园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相信这番美景更胜于商朝鼎盛时期。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了南来之水的映衬滋润,朝歌展现出了它无限的魅力。
10
广府古城
曲梁城下香如海,初日楼边水近东。
永年广府古城,已有0多年的历史,夏国建都、明清立府,城内街巷纵横,清晖书院等众多建筑仍存原貌。古城位于华北第三大洼淀——永年洼的正中央,这里碧水风荷,素有“北国小江南”的美誉。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北方乌镇”,伴随着城市建设、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资源作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曾几何时一度产生了巨大的缺口。作为永年人民“母亲河”的滏阳河,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竟因干旱一度断流,地区水枯竭的阴影步步紧逼。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以来,受水所掣的永年迎来巨大转机。南来千里江水,惠及永年地区四乡二十村,让甘甜南水流入千家万户。不仅改善了永年地区的用水环境,还有效地解决了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人民生活改善的同时,自然环境也在优化,古城也因江水的滋润,碧野无垠、山水名州的往日风光终能显现。
11
正定古城
正定县前身为真定县,有多年的建城史,建县始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的东垣县,“真定”一名始于汉高祖改东垣县为真定县,最终于清雍正元年改为现名。正定县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有“古建艺术宝库”的美称。
南水北调滹沱河倒虹吸工程,正位于河北石家庄正定县。截至目前,滹沱河退水闸向滹沱河补水累计超7亿立方米,现形成有水河段公里、水面面积约32平方公里,地下水位明显上升,让曾经一度断流的滹沱河焕发了新的生机。
滹沱河清水绿岸、鸟鸣翠柳,河北正定恢复了古城风貌,雄伟的城墙内,澄灵塔、须弥塔、凌霄塔、华塔遥相辉映,青砖黛瓦、雕梁画栋间,让人仿佛穿越千年。至夜,灯光璀璨,橘红的灯笼下,明黄色的线条勾勒出建筑的轮廓,护城河内,五彩的喷泉随音乐起伏激昂,古筝轻抚、小桥流水中,似是置身人间仙境。
12
荆轲古塔
易州,隋开皇元年置易州,因境内有易水得名。县城位于太行山北端东麓,群山环绕,“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刺秦就发生在此地。大辽乾统三年,在荆轲衣冠冢上建塔——荆轲塔,后几经翻修保存至今。
南水北调中线开工建造,中线明渠在荆轲山脚下横向穿越,易县政府同步利用地理优势着手升级打造“荆轲公园”。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后,荆轲公园青山南水依附,整体环境优美、植被繁密,极大体现易州古城的历史底蕴和宜居环境。
作为千年古县,南水北调已经深入易县城区的家家户户,人们在喝上南水的同时,看到她在易县新区蜿蜒流过,与之匹配的荆轲公园也已经成为又一大具有历史背景和观赏价值的风景胜地,南水北调确实已经在易县人的心底扎了根,生了情。
听老一辈人说,以前荆轲塔每层塔顶每个角沿都悬挂风铃,风一吹,铃声悦耳动听,而现在,南水北调让这座古塔再一次绽放了它的古风色彩,有水就有活力,伴着潺潺的水声,我犹如听到了当年的风铃再一次在山间奏响。
南水润古城
激发出古城新的活力
水文与人文的交织
让南水的浪花翻涌出历史的回响
在清澈的南水映衬下
我们看到的
是国家发展富强
是人民安居乐业
是自然生机勃勃
是中华民族崛起
你说
今天的南水
会和千年的古城
说些什么
原标题:《沿着南水游古城,这才是假期高质量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