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药 >> 山药做法 >> 中医用药经验山药益气健脾培本固土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常常需要考虑到脾胃之气的影响。山药作为一种味甘归脾的中药材,一直以来都被认为具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它能够很好地培土化源,使脾胃得到充分的滋养,从而发挥出更好的生理功能。在众多的滋补药品中,山药被视为上乘之品,其作用缓和,不寒不热,非常适合需要补益的人群。山药能够补气养阴,对于气虚和阴虚的人群来说非常有益。同时,它还能够益肺固肾,对于肺和肾脏的保健也有很好的效果。由于其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的特性,山药还具有促进肌肉生长、祛除内伤之寒热之邪、益气祛风、下气和胃、止腰痛、补益五脏和强阴的作用。更为难得的是,山药的药性平和,没有任何毒性作用,是甘温补气的典范。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医生常常将山药作为主药,随证配入其他药材,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匠心独运的配伍,可以用来治疗多种虚证或虚实兼杂之证,每每获得良好的疗效。由于其广泛的适应症和温和的药性,山药成为了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良药。
益气健脾、资生化之源
山药的药性是一种独特的“平性”,它处于“微温性”和“微凉性”之间,既具有微温的特性,又具有微凉的特点。当山药生用时,其药效主要作用于肺经,表现出甘甜的味道和微凉的性质。这种甘甜与微凉相结合,使山药的主要功效不再仅仅局限于益气,而是更侧重于生津和养阴。山药的妙处在于,它实际上具有人参的性质,能够培养全身的气化功能。更为奇妙的是,通过炒用山药,其药性可以从平性转变为微温之性。这种转变使其甘温益气的功效更加显著,增强了燥湿之力,并进一步发挥了健脾和胃的作用。山药的药性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深远的含义。其平性的特点使得它在治疗各种疾病时都能发挥平衡的作用,无论病情是寒是热,是虚是实。而其微温与微凉之性的兼具,使得山药在生津养阴、益气增燥湿、健脾和胃等方面都能发挥出卓越的效果。因此,山药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中药材,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培本固土、填脾肾之元
山药,寓意着“先天”与“后天”双补为一体,它与肝脾共舞,与肝肾同歌。山药和芡实,这两位药界的佳人,有着益肾健脾的奇效。它们补任脉之虚,就如同给予大地甘露,使脾得以运化水湿,摄取精微。而这两味药的巧妙之处,在于炒用时能够防止滞涩,促进通调,寓补于行,能守能走。它们动静结合,阴阳共协,既固土而兼填肾之元,又滋气血生化之源。在治疗带下病的舞台上,山药、芡实与黄柏、车前子、白果一同翩翩起舞,共筑傅青主之易黄汤的传奇。这五味药的合力,仿佛五指山般坚实,药效宏大。在临床上,山药是治疗泄泻的得力助手。每当遇到泄泻的病患,我常常重用山药50克,疗效往往立竿见影。山药既能补肾,又能涩精和固精。尤其是补肾作用,通过补精涩精,渐收补益肾元、阴阳皆补、五脏皆调的目的。对于久病或大病后期的患者,我常常推荐他们用山药调补脾胃。一碗薯蓣粥,只需一味山药煮成的粥,就能开启益脾胃、驱逐宿疾的神奇功效。山药的魅力,就在于此。它既能滋养先天之本,又能调补后天之源,真正做到了双管齐下,全面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