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发布时间:2022/8/29 11:51:30   点击数:
北京湿疹专业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405/8814805.html

朋友知道我喜欢贾樟柯,说最近有一部他的电影,我看了片名和海报,一下子心动得不行

海报是一层层的蓝,渲染成海纹的样子,但是它的实景是大山,海报上三个作家,贾平凹,余华,梁鸿,再耳熟能详不过的三位了,但是我完整看过他们的作品很少,没有办法,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宿命吧,文字阅读已经衰亡

晚上和朋友打羽毛球前,我自己定了一张票,果然最后整场电影也就我一个人,电影一开始,我就庆幸没有约朋友一起,不然我会不好意思

贾樟柯的电影我是喜欢的,有惊喜,但是有时候也会觉得无聊的很,尤其是他带有故事叙述的电影,是一种带入不得,抽离又不行的感觉。但《海水》这个电影,是记录片式的,我能很带入,也能很抽离,这样的感觉太好了

电影一开始,开篇是吃饭,在一个大食堂中,很多老人在打饭,他的镜头全然放在老人的脸上,我能看到那一张张枯缩暗沉的脸,这种观望是极具张力的,老树,大地,生命最终的模样,当然最直接的是想到自己也终有变成这个样子的一天。这里贾导也没有他惯用的长镜头,而是正常的分镜,de人观看起来很轻松,可以看,也可以让思绪流动

电影随即在一个贾家庄的叫马烽的作家开始,我简单查了下,是一个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电影中,从一个老人,一个91岁的村干部,以及作家之女的叙述中来帮我们去了解这个人,但是我不太记得他的生平,我就看着讲述的三个人,看他们的眼睛,第一个老人的眼睛像是洗菜池中的漂着白沫的废水,而作家之女,四十多岁的样子,眼睛像是水缸里的水

作家的铜像就在画面中,这样的雕塑也是为了帮助我们减轻负担,让我们不用去搞清楚这个人,但是可以感觉好像我们已经记住了他。马烽是谁,不知道,但电影需要一个死去的灵魂,一个属于这片地方的魂,来开启它的叙述

接下去的转场,我太惊喜了,火车驶入画面,火车是时间,是记忆,是远方,是连接,电影画面中极其普通的乘客特写,背景却是意大利的歌剧,很难表述清楚这种惊喜,好像自己身在其中,导演在给平凡生活伟大的史诗般的内涵,可能是贾导价值观念的体现吧,接下去更华丽,文学季的活动中,格非,苏童,莫言,余华,一堆名家,这个画面,像是文学思想界的富豪聚会

贾平凹的自述中,还是比较平淡的,我就觉得他很有钱的样子,书房里都是古器,他有一段乡下的经验很棒,几个朋友骑着自行车在农村乱逛乱看,饿了就买点东西或叫农户人家做点吃的,困了就走到哪睡到哪,他说这是自由

余华的自述就很诙谐,地点选在的一个很普通的路边小饭馆中,他看着手机里NBA直播,看到一个好球时,“嚯”得一声,我笑的不行,白头少年一个,单就这个开头,就是一个好电影的开篇

在余华的叙述中,文字连起来就觉得是一篇有趣的短篇小说,讲了一个人,医院里,天气热,就睡在太平间里,他说,世界上最干净的不是五星级酒店中的床,而是太平间里水泥做的躺尸台子,后来他读到屠格涅夫的一句诗,死亡是凉爽的秋夜

后来他开始投稿,源起是他看到文化馆里工作的人,在街上逛逛就是在工作了,他羡慕得不行。最后接到北京文学主编的电话,文章要发表了,他赶去北京改稿,顺便北京玩了一个月,回来因为补贴口袋中多了八九十快钱,富裕的不行,其实就是这样,那时候,好的文字,如同现在的IP,热剧。我看着余华就开心,文学在他这里,简单而热情

梁鸿的描述,让人沉重的,讲到病母,话都哽咽了,她说母亲在她生命中,如同一道阴影一般存在,母亲后期中风在床,也就是瘫痪了,通常子女离开时道一声时,母亲就哭,她不能说话,就用哭来表达他的情感,灵魂被监押在身体中,亲人的探视是一切生活有生气的来源,母亲心里太苦了。讲述父亲,讲述姐姐的苦难与责任,梁鸿都是哽咽的。人生面对巨大的困境,走过来了,最终也都过来了

镜头中梁鸿坐在那条“河”边。那条河曾经流过她的父亲,母亲,未来也会流过她自己,流过每一个梁庄的人。她的儿子坐在河边,讲述妈妈书中的河,对着镜头自我介绍,俨然已经是一个城里的孩子了,探索着物理和苏格拉底,他也不会说河南话了,需要母亲一句一句地教他。田野上的麦子到了收获的时节,割麦子的声音那么清脆,金黄的麦田上天空那么湛蓝,像一片海

结尾,余华走在浙江海盐县的海坝上,他说小时候,经常来海边游泳,海水是黄色的,但是课本上说海水是蓝色的,有一天他想一直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aijus.com/syfb/260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