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

学术之星朱前程凡事提前3分钟,用45度

发布时间:2017/11/28 14:21:53   点击数:

编者按:从桂元路到广埠屯,从博雅园到沁园春,华师人在这里生活、学习和工作。参天的梧桐树下,是苍苍耄耋与热血青春的错身。那些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也许平凡无奇,也许声名赫赫,他们交织在细碎的光影里,共同谱写着华师的精神。校园里的人物是暖色的,本栏目将用访谈的方式,走进华师人的生活。

本期人物朱前程:级凝聚态物理博士,党员。本科期间获得湖北省“长江学子”创新奖、“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校级“科研积极分子”、“华中师范大学科研成果大赛”二等奖、“华中师范大学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国际青年创新设计大赛”前百强。因国家专利“挖山药机”获得洪山区科技局奖励元。研究生期间获得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和华研楷模“学术之星”称号,并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目前,共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第一作者四篇),以第一作者获得四项发明专利。

从个人兴趣到科研需要

他认真对待,不辜负每一份坚持

从平凡生活到高端科研

他笑对一切,不畏惧每一次挑战

凡事快三分,遇事心放宽

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趟不过的河

笑是治愈系良药!

个人经历:源于兴趣,成于坚持

华大研究生:看到学长的研究领域挺广的,包括机械、环境、电子等等,能否介绍一下你现在进行的研究?

朱前程:是比较广,就说一下我的经历吧,因为这些研究都跟我的个人经历有关。比如在机械领域,大一刚进华师的时候搞了一个专利,就是那个挖山药机,因为我是农村的,我姐说农民一根一根挖山药挺累的,你能不能搞个机器把这个问题解决。山药种的时候是有机器的,但挖就不好挖了。为了研究挖山药的机器,我还去研究了各种山药,后来我就是从别人挖井的机器上得到一些启示,然后就发明这样一个“钻井式”挖山药的机器。

华大研究生:那现在这个机器有推广吗?

朱前程:这个东西没钱,也没人合作,所以只是做了一个专利,毕竟它是一个大型机器,设计上面有两三米高,没有一定资金是不行的。不过我本身很喜欢研究东西,所以一直在做这方面的事情,小时候在家就喜欢拆一些收音机啥的,后来上了大学,大一下学期我就来到了纳米院,进入余颖老师课题组学习。

华大研究生:大一就开始跟导师学习了吗?

朱前程:对,因为我们物理学院基地班、物化班都是比较重点培养的。那个时候实行导师制,本科可以提前进入实验室,跟着导师做项目,大多数人都是大二或大三过来,我那时比较有兴趣,所以来得比较早。我们学校有一些本科生的科研立项项目,还有一些经费支持,大一下学期来的时候跟着一个博士师姐(她现在当中学老师了),做的是二氧化碳吸附,就是做一种材料把二氧化碳固定住,减轻温室效应,然后用高温可以释放出比较纯净的二氧化碳,进行再利用。

大二的时候有了自己的项目,有五千到一万的经费支持,师姐出国之后,我就转方向做锂电池了。虽然挺喜欢搞实验,但也挺不容易的。做实验是个很漫长的事,压力还是有的。我们当时做出了一个复合材料,这个成果比较奇怪。因为我们都知道手机越用电量肯定越少,电池有循环性,专业点说,也就是充一次放一次为一个循环,随着循环的进行,它的容量肯定会衰减,但我那个材料就很奇怪,刚开始有一点点衰减,但到次循环之后容量又往上升了。打个比方,如果将这个材料应用在我们的手机上,一年之后你会发现电池变得越来越经用了。当时湖北日报、湖北新闻网、新华社都有报告过“手机越用越顶用”,就炒这个概念。其实这个材料确实是有这种效果,当然,纳米材料的成本比较高,要实现商业化应用还要一段时间。我现在研究的电池充放电速度很快,如果应用到手机上,半个小时充电能用到五天左右,从科研上来讲,最新型的电池蓄电量几乎是现在手机电池的十几倍,但这些材料还有安全、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它的商业化应用。

华大研究生:那手机不要边充边玩,这到底是误传还是真的呢?

朱前程:是有这个说法,但一般手机的安全性还是可以的,有些手机爆炸可能是它工艺制造的问题,不是材料的问题。比如三星Note7,它材料依然是常用的材料,但是为了改进电池的性能,公司采用了较为激进的设计改造,最终导致它很容易短路爆炸。手机充电的时候其实是比较强烈的大功率的充电过程,电池本身就发热,如果这时候你再大功率的输出是有一定危险性,所以,充电时候最好不要玩游戏,这时候输出功率比较大,但聊个天什么的还是可以的,不过一般手机电池都有安全电路设计的,很少出问题。

华大研究生:你上大学的时候有过科研方面的规划吗?

朱前程:我最迷茫的时候是大三,那时候第一篇文章还没出来,一是因为成绩普普通通,班级排名中等偏上一点点,二是我申请的专利是技术类的,我也不清楚自己在科研方面的能力怎么样。当时有想过要不要考个教师资格证,这样万一不想读研,工作方面会更保险些。所以,第一篇文章我狠下功夫,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否真的适合科研,因为这决定了我今后的发展方向。其实最后保研的时候我获得了保外的资格,但我选择留在华师了。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我觉得华师很有人情味,人文环境很好。我有去一些很好的学校找朋友玩,发现越好的学校可能人情味越差,而我觉得华师的人文环境特别特别好,像我们课题组就特别和谐。我个人比较喜欢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搞研究,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个人性格:稳中求进,方得始终

华大研究生:学长有在SCI上发表八篇论文,是如何想到论文思路的呢?

朱前程:八篇论文其中是有跟其他人合作的,作为第一作者的已经发表了四篇,最近第五篇在投稿,第六篇在准备中。其实写论文,你首先要思路清晰,预测你做的实验可能出现什么问题,我们的论文大多是从实验中来的,当然也得看各种前沿论文,了解新的动态,知道哪些已经被研究,哪些还没被研究的。

华大研究生:我还了解到学长有被评为优秀研究生干部,带着纳米院获得“优秀团支部”的荣誉称号,还主持了很多会议,学长是怎么平衡这些事情与学习之间的时间冲突的呢?

朱前程:我本科的时候参加的活动很少,我一般会对这个事情先做评估,如果时间和能力都可以,那我会接,而且会负责做好。如果时间冲突,我一般会先快速搞定工作上的事,然后再做实验,这也是为了做科研的时候能更专心点,效率也会高点。最近事情比较多,我习惯每天在手机上做便签。

华大研究生:那学长忙这么多事情,会不会因为太忙,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一般怎么调节呢?

朱前程:这倒不会,低落主要是在进展不太顺利的时候,特别是文章被拒,心里就有很大落差,有被打击的感觉。我的心态其实也不行,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喜欢别人劝,就喜欢自己琢磨,或者听歌、看电影,自己琢磨透了就好了。

华大研究生:我看学长,觉得不像是学理工科出身的,我也认识一些理工科男生,他们做科研做着做着就秃顶了,但学长的状态看起来非常好。

朱前程:做科研是有技巧的。爱因斯坦都说,天才是99%的汗水和1%的灵感,其实那1%的灵感是很重要的。努力当然是好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不过很多学生也没少努力,但出成果很慢,甚至出不来(成果),那是因为路走偏了。做科研都是未知的东西,有些同学思路走偏了,可能研究半年一年才发现不对,又重头开始,浪费了时间。我不算是勤奋的人,但效率高一些,因为我定位比较准。如果要研究什么东西,我会提前做好预估,可以达到多少的成功率,才会开始去做。

个人爱好:小中见大,用心钻研

华大研究生:看学长的介绍上说喜欢电影和音乐,我有个疑惑,一般我们要写什么兴趣爱好就会写看书、音乐什么,学长是真的喜欢这些吗?

朱前程:我是真的喜欢,不管多忙,我每周都会抽时间看两到三部电影,本科的时候成绩没搞好,主要是看电影去了。我比较喜欢科幻悬疑类的烧脑电影,比如诺兰拍的。音乐方面我不会乐器,主要是喜欢听歌和唱歌,看一些音乐节目,自己也写一些评论啊什么的。其实你在一个领域不管干啥,搞多了就变小专家了。

华大研究生:电影和音乐除了陶冶性情之外,学长觉得它们对你做研究有没有帮助呢?

朱前程:这个问题问到点上了。音乐倒还好,主要是电影,我最近发朋友圈都聊到电影和科研,其实我们搞科研的跟导演差不多。就比如最近很火的《天才枪手》,人家就能把一个作弊的小故事拍的跟悬疑大片一样,这就是技巧。导演可以用很少的钱,通过自己的思想来表现一件很小的事,这就让我想到怎么用有限的资源做出更好的东西。推荐你看一下澳大利亚的科幻电影《前目的地》,它不是最优秀的科幻电影,但是它很有特点。它的科幻场景没有像好莱坞那样耗资巨大,甚至没什么科幻场景,但它的故事构造很精巧。这值得我们国内导演学习借鉴,也使我个人科研上受到很多启发,就是怎么利用有限的资源做更好的事情。钱学森先生是我的偶像,我主要佩服他的就是在新中国那么穷困的时候能做出那么伟大的工作。

个人习惯:3分钟的提前,45度的思考

华大研究生:学长之后是打算继续做科研,还是按照之前的想法去当老师呢?

朱前程:我是在发了第一篇文章才确定要进高校继续科研的,那篇文章确实不容易,前后改了14遍。我们老师人很好,经常给你提些意见,但也不把她的想法强加给你,我们有时候甚至会争论一些问题,在争论中就把一些不足弥补了。有了第一篇文章的经验,后面的工作再整理就简单很多了。我个人比较追求速度,我的手表永远比正常时间调快了三分钟,就是为了提前准备好一些事情,正应了武汉的宣传语“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华大研究生:学长现在是博士第一年,感觉学长心情特别好,看起来很享受目前这个状态。

朱前程:哈哈哈,是的,我这个人心比较宽,有个长江学者说过:我们搞科研,特别是搞宇宙学的,心里连宇宙都有了,还有什么容不下呢。我察觉到自己真正变得成熟是在这两年,本科的时候还经常纠结一些小事,现在就想着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特别喜欢低头45度走路,那么多人都仰望星空,总得有人脚踏实地,走路的时候边走边思考是我的习惯,我的很多科研思想都是在路上想到的。另外,我个人做事比较喜欢计划,每周笔记本上都会写计划,短到今天、明天,长到未来三年、五年,甚至一辈子的计划我都有。不过,做计划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一般我的计划是必须%达到的,不切实际的计划我也不会做的。

采访手记

和学长面谈是在神奇的纳米楼,老旧的建筑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静谧而有力量。聊天中,无论是谈到科研、生活还是工作,学长都面带笑意,那种打心底散发出的对人对事对物的热情,让人心生敬佩,采访进行得非常愉悦。

所有云淡风轻的背后都有着旁人无从得知的付出和艰辛,生活不易,科研不易,能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朝着预定的目标风雨兼程。这样的学长理应成为我们的榜样,我们的楷模!

华中师范大学

—《研究生报》—

采访:凌丽

文案:凌丽

责编:潘若兰付华桥

排版:王豆

投稿邮箱:hsyjsb

.







































泉州白癜风医院介绍如何调整饮食
白癜风可以治得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aijus.com/sygx/1435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