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

余华当脱口秀大师,贾樟柯又进村了,中国变

发布时间:2022/8/31 12:16:25   点击数: 5 次
当大多数中国导演都将镜头对准灯红酒绿的大城市时,贾樟柯却描绘社会底层的现实。在他的电影世界,似乎永远离不开“故土”。《小武》以一位来自山西汾阳屡教不改的“惯偷”为主角,表达了生存的拘谨、夹缝中的悲苦;《站台》描绘了山西汾阳县三位文工团演员,见证了中国内陆小县城改革开放的步伐;再加上《任逍遥》,组成了“故乡三部曲”。“故乡”成了贾樟柯电影的永恒命题,于是便有了如今这部文学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本文有剧透。1贾家庄的一处养老院,镜头扫过食堂排队打饭的老人们,尽显沉沉暮色。随后一位老者向我们描绘土地从贫瘠到丰饶的过程。过去贾家庄的地全都是白茫茫的盐碱滩,庄稼难以成活,村里的男丁连老婆都讨不到,是出了名的蛮荒之地。一位叫马烽的年轻人来到贾家庄带领村民挖沟造渠、治碱,改造成适于长庄稼的好地。于是,村里人开始“吃饭”、“恋爱”。马烽的女儿段慧芳出场了。从她口中我们了解到作家马烽的成长经历。比如:马烽是如何在二战期间,从一个穷孩子成长为记者和青年领袖的;是什么让他投身乡土建设。这些都让观众真切感受到,50-60年代社会变迁中个人与家庭的变化。贾樟柯镜头下的马烽不仅是古早“山药蛋派”代表作家,更是一位懂得治碱先治水的开荒引路人。空间跨度上,贾樟柯将镜头从贾家庄拉出,对准更广阔的不同村庄,依次走过陕西商洛、浙江海盐、河南梁庄……陕西商洛的代表作家是贾平凹,更有人间烟火气。暖黄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贾平凹女儿告诉父亲自己出了新作,贾平凹却喋喋不休提醒女儿:“写诗不要把自己生活也诗化了”。作为文人,他始终警惕诗人的生活方式。贾平凹更像一位说书人,坐在自家“白眼观世”的书法下忆往昔。年轻时的贾平凹也像普通人一样经历过迷茫期,他说“那时年轻,什么都想写,毕业后也是什么都写一点。”到年,他决定回老家商洛休养生息,潜心创作。那时贾平凹每日在村子里闲逛,自由畅快。这段日子是他最快乐也最痛苦的。家乡医疗水平告急,患感冒的贾平凹在村里小诊所打了一针,因为注射器不卫生患上乙肝,用了十五年才治好。如今他再回忆起故乡,找到了创作原点和方向。成也家乡,败也家乡,或许贾平凹始终无法与故乡两清。正如他所说:“故乡也叫血地,因为你生在那里,其实你的一半就死在那里”。2通常贾樟柯的电影是慢节奏的,冗长的谈话式采访就足以让部分观众昏昏欲睡。但当你坚持到影片过半,就会体会到贾樟柯电影真正的魅力。后续出镜的作家余华和梁鸿,分别承担了笑点和泪点,用贾樟柯的话说:“余华像是脱口秀节目里的明星,梁鸿就好像是我们身边的闺蜜。”余华也精准点题了“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他小时候经常去海里游泳,海水却不像课本中所说的湛蓝。他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想着要一直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海盐县一家小餐馆里,余华讲述他年轻时做牙医,每天都看别人张开的嘴巴,他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没风景的地方。余华开始羡慕马路上那些每日在街上溜达,在文化馆的人,便开始了转行。最初余华写稿投给各家报社,虽然退稿不断,可还是等到了《北京文学》递出的橄榄枝。有编辑叫余华去北京改稿,原因是这篇稿子结尾太灰暗,新中国绝对没有这么灰暗的事情,得改一个光明的结尾。余华当时的反馈是,只要你给我发稿,我就给你改,小镇牙医到知名作家的有趣经历,让观众忍俊不禁。女作家梁鸿则截然相反,她是在成名后选择回乡,致力于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关系研究。观众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梁鸿能写出,对河南梁庄留守者以及村庄外出打工者如此细致入微的作品。通过梁鸿的作品能感受到她的理智冷静,可提及母亲时几度哽咽:“真的不能说了”。在梁鸿看来,家人所在就是她的故乡,亲情永远是她内心最柔软的一隅。影片结尾,贾樟柯要求梁鸿的儿子用家乡河南话做自我介绍,已经不会说方言的他,跟着母亲梁鸿一句一句复述,瞬间回到他牙牙学语那一刻。伴随故乡的麦田、河流,关于故乡音韵遥远的记忆一一浮现……离乡与恋乡的复杂情感一瞬间被全然释放。3作为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没有惊心动魄的剧情、是以文人的视角来重新注视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真实、接地气。无论是大街上一张张饱经风霜、布满皱纹的路人,还是作家们抛开文学做生活流的叙述,这些都表明这部电影是面向普罗大众,而非文艺青年。经由各个作家讲述的不同年代个人史,构成一段以来的“中国往事”。在创作之初贾樟柯就有一个愿望:“我希望通过四代作家的表达,谈一谈中国人的心事。”四位作家在不同的叙事中,衔接起不同时代,展现出跨度广大的心灵史。余华提到儿时住在太平间旁边,到了炎热夏日他还会跑到太平间睡觉。余华躺在太平间干爽的水泥床上,感受到的是清凉。因此在他读到海涅的诗句:“死亡是凉爽的夜晚”,有了不一样的感悟。还有作家反复提到:“以故乡为根据地,看中国,看世界”,即使他们离开了故乡,被裹挟在现代化变革之中,但依旧传承各自的“乡土记忆”。这些平易近人的观点,都在引起观众共鸣。影片最初叫《一个村庄的文学》,英文的片名是“SoClosetoMyLand”,如此接近我的土地。但拍摄过程中,贾樟柯发现借由乡村和文学触及到的是生命命题、人类共情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与余华交流时,贾樟柯瞬间被他讲的“海的故事”所击中,余华还大方将它送给了贾樟柯作为电影名。《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就像是一个海洋版的愚公移山,一代代人接力,改变这个世界,让它变得更好。这立意本身就足够高级了,只希望喜欢这种类型片的人能够支持这部电影,不喜欢的人也可以善待它。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Moviebase推荐阅读

点击右下角「?在看」表白巴塞君

巴塞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aijus.com/syfb/260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