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

师传弟子承万老论述中药品种五

发布时间:2020/9/2 15:49:07   点击数:
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m.39.net/pf/a_4651571.html

[按]为系统学习万老的学术思想,“师传弟子承”栏目将以万老对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为主线的学术观点、理论进行分期介绍,以便于弟子们领悟、传承先生的学术思想。本期将介绍万老论述中药品种(五):

05

中药品种理论

中医药学的独特理论体系,是其特色的重要体现。在此理论体系中,中医学理论和中药学理论各有侧重,相互依存。中药学理论,以药性理论为核心,以阐明药性的物质基础,对机体的影响及其运用规律为任务。中药品种理论,虽然未见前人有系统论述,但我们从前述“古代本草论品种”中,可以窥见其端倪。应当说,现代品种理论,也是在继承传统、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药品种理论,以研究和阐述中药品种的发展规律、品种优选、品种与性效的关系为任务。它为中药理论增添了新内容,并已成为中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中药品种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已为这一理论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中药品种专家谢宗万在其专著《中药品种理论研究》及谢宗万、梁爱华著《中药品种新理论的研究》中,系统地提出了品种理论方面的论点。笔者拟对中药品种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作如下概括。

1、品种发展观

中药品种是在延续与变迁中发展的。一方面是中药品种的世代相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是中药品种的优胜劣汰,推陈出新不时出现。延续与变迁,都是发展的体现,没有延续性,传统的中药即不复存在;没有变迁性,发展即会中断。《本经》中的大部分药物,如人参、当归、黄芪、地黄、厚朴、杜仲、牛黄、阿胶等,药用历史已二千多年,至今仍享有盛名,这是品种延续性的最有力的证明。但延续也是在发展中延续,在变迁中延续。一方面,历代本草不断增补药物,这些增补的新品种和新兴优质品种,如党参、三七、银柴胡、冬虫夏草、稀莶草、威灵仙、山豆根、熊胆等,也不断加入到具有延续性的中药行列。另一方面,历代本草中也有一些药物经历着淘汰与变迁的洗礼,有的原来使用的品种不使用了,有的被别的品质更优良、药源更丰富的品种取代了,有的扩大或缩小了使用的范围,有的主流与非主流的品种地位发生了变化等。如古代本草中属于被淘汰的“有名未用”类药物,以及属于有所更替、变迁的药物,如巴戟天、秦皮、威灵仙、枳壳、枳实、通草等。这些事实都表明,中药品种的延续与变迁,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不断优胜劣汰、推陈出新的过程。

中药品种的延续与变迁,有其内在的与外在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是:

(1)疗效的优劣:品质优良和疗效确切的品种,是得以延续的关键所在;品质欠佳和疗效不确的品种,是被淘汰和取代的根本原因。

(2)药源的多寡:药源是影响和制约中药品种发展的重要因素。某些药物如分布不广,采收困难,产量有限,流通和使用即受到限制,有时不得不寻找新药源、新品种取而代之。

(3)文献记载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古代本草文献,尤其是早期的本草文献,药物的原植物形态描述失之简略,或完全没有描述,以致有些药物不能确认,久之或失传,或莫衷一是。“有名未用”类药物即属于此例。如陶弘景云彼子:“古今诸医及药家,了不复识。”又云占斯:“不知此物是何物。”这是受时代和认识水平的局限。

(4)文化交流与科学技术发展:中药品种的变迁与发展,还与中外药学交流的扩大,药物栽培技术的发展,本草学家对药物品种认识的深化,民间用药经验的发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等有关。

中药品种延续与变迁提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中药品种,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中有发展,发展中有继承。

2、品种基原观

一、单基原与多基原的概念

中药材存在单基原与多基原的不同情况。单基原,即来源于单一物种(植物或动物)的中药材,为数最多,是主流。如山药来源于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oppositaThunb.的干燥根茎,荆芥来源于唇形科植物裂叶荆芥Schizonepetatenuifolia(Benth.)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蕲蛇来源于蝰科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acutus(Güenther)的干燥体。多基原(二原以上),即来源于2个以上物种(植物或动物)的中药材,如远志、黄柏、五味子、蟾酥、党参、黄连、砂仁、郁金、秦皮、龙胆、淫羊藿等。

中药材基原的多原性,自古即有。如《本草经集注》注云:“菊有两种。”《新修本草》注云:“蓝实有三种。”《本草拾遗》云:“三棱总有三四种。”在《本草图经》、《证类本草》、《植物名实图考》中,一药数图者甚多,这是自古存在药材多基原的明证。

现代随着人们对生物多样性和植(动)物分类学认识的深化,以及扩大药源的需要,中药的多基原有增加的趋势。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所收药材及饮片,即有单基原与多基原之别,其中多基原药材种,占总数的19.42%,其余均为单基原品种(表3)。

二、多基原形成的基础

1.相近的植物亲缘关系如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的种多基原药材中,其原植(动)物同科同属的有种,占86.99%,同科不同属的12种,占9.76%,不同科的只有4种,仅占3.25%。可见,绝大多数多基原品种是同科同属植(动)物,具有相近的亲缘关系。

2.合格的、基本相同的形、色、气、味如黄芪,来源于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为二基原药材。其共同的性状特征是:呈圆柱形,上端较粗;表面淡棕黄色或淡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又如秦皮,来源于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FraxinusrhynchophyllaHance、白蜡树F.chinensisRoxb.、尖叶白蜡树F.szaboanaLingelsh.或宿柱白蜡树F.stylosaLingelsh.的干燥枝皮或干皮,为四基原药材。其枝皮共同的性状特征是:呈卷筒状或槽状;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间呈斑状,并有灰白色点状皮孔及细斜皱纹;质硬而脆,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气微,味苦。干皮为长条状块片,外表面灰棕色,具龟裂状沟纹及红棕色圆形或横长的皮孔;质坚硬,断面纤维性较强。秦皮水浸液在日光下可见碧蓝色荧光,凡无荧光现象者一律不得作秦皮使用。

3.相同的较多含量的有效成分如厚朴,来源于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officinalisRehd.etWils.或凹叶厚朴M.officinalisRehd.etWils.var.bilobaRehd.etWi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为二基原药材。按药典含量测定的标准,厚朴药材的有效成分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总量不得少于2.0%。据实验检测,厚朴与凹叶厚朴的厚朴酚、和厚朴酚总含量均达到8.0%以上,含量都高。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如同属植物山玉兰M.delavayiFranch.及四川木莲ManglietiaszechuanicaHu(总含量分别为0.16%与0.%)则不能作厚朴使用。

4.基本相同或极为相似的中药疗效这是中药材多基原能不能成立的关键所在。如山银花,来源于忍冬科植物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华南忍冬,属三基原药材,但都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的功能,均可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热发病诸症。又如青黛来源于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cusia(Nees)Bremek.、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tinctoriumA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indigoticaFort.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属于来自不同科植物的三基原药材。但它们都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定惊的功能,都可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胸痛咳血、口疮、痄腮、喉痹、小儿惊痫诸症。

上述4点是形成中药材多基原的基础,相近的亲缘关系,为形成多基原药材提供了物质基础,85%以上的多基原中药材品种是由同科同属植(动)物构成的。但必须同时具有基本相同的有效成分和疗效,才能认定为合格的多基原药材品种。

三、多基原的有限性

相近的植(动)物亲缘关系,为我们提供了发展药材多基原品种的可能性,它也是新药开发研究的内容之一,但由于有基本相同的性状、有效成分和疗效的制约,为数并不很多,这就决定了多原性药材是有限的。

此外,也有很少数的多原性药材,如天竺黄、紫草、小通草、青黛、土鳖虫等,是来源于不同属甚至不同科的植(动)物,它提示我们相近的亲缘关系虽然是形成药材多基原的基础,但并非形成药材多基原的唯一条件。

药材基原(品种)的单一性与有限多原性,一方面为药材的相对稳定提供了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也为发展新品种、扩大药源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四、多基原品种的分化

有限多原性药材的形成,归根到底要以疗效为准则。有些原来的多原性品种,由于发现某个基原具有新成分、新疗效,从而产生了品种分化,使之脱离原药名而另立为新品,另起新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就分别收载了中药多基原品种分化的例证(表4)。

中药材中还有另一种分化的情况,即基原未变,因炮制加工而引起药性、功能与主治的变化,从原有品种分化出来,另起药名(与原药名有联系,属于派生性质),形成独立的个药。如甘草—炙甘草,半夏—法半夏,地黄—熟地黄,槟榔—焦槟榔,草乌—制草乌,石膏—煅石膏等。此种分化也是中药特色的体现。

3、品种优选观

中药品种优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新兴品种的产生与道地药材的形成。

一、新兴品种

中药新兴品种,是指前代本草中没有记载,新近兴起的品种。新兴品种,一般都具有优良药材的品质,被纳入正品药材范围,其中有的与传统中药在药名或基原方面有某些联系,有的从民间使用的中草药中发掘出来,都是药材品种优选的结果。新兴品种历代都有,它体现了中药品种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也是中药学家对药物认识不断深化的表现。

新兴品种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历代新增补的药材品种,如《新修本草》新增补的郁金、姜黄、薄荷、山楂等,《开宝本草》新增补的使君子、红花、山豆根、五灵脂等,《本草纲目》新增补的三七、土茯苓、白果、九香虫等,《本草从新》新增补的党参、冬虫夏草、西洋参等。二是新优选的,用以取代原有品种的新兴品种,如宋代出现的枳壳、枳实CitrusaurantiumL.、连翘Forsythiasuspensa(Thunb.)Vahl;晚近出现的巴戟天MorindaofficinalisHow;现代出现的新疆紫草Arnebiaeuchroma(Royle)Johnst.,新疆阿魏FerulasinkiangensisK.M.Shen等。它们之所以在不同时代成为中药新兴品种,主要是因为在药材质量上和功能、主治上经过较长时期的临床验证和优选,并得公认(表5)。

研究新兴品种形成与发展的原因、条件和规律性,是中药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于开发和优选药材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二、道地药材

药材品质的优劣与原植(动)物的物种有直接关系。道地药材是中药材中的精华。例如大黄有很多种,驰名中外的道地药材品种西宁大黄和凉州大黄,来源于蓼科大黄掌叶组的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由于此种药材有香气,断面呈槟榔纹朱砂斑点,故又称“香大黄”、“锦纹大黄”,具有致泻作用的结合型蒽醌衍生物含量高,品质优良,是传统的药用大黄类型。同属非掌叶组的华北大黄、河套大黄、藏边大黄等,味多苦、涩,具有致泻作用的结合型蒽醌衍生物仅有痕迹量,与正品“锦纹大黄”有明显区别。

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分布在我国西北及西南海拔m左右的高寒山区,喜干旱凉爽气候,生长最适宜温度为15~22℃,高温多湿季节根部易腐烂。这说明道地药材大黄,有其适宜的特定的生态环境。同时栽培实验证明,非掌叶组的华北大黄、河套大黄等,即使将其移栽到与掌叶大黄相同的生态环境中,亦绝对生成不了大黄的道地药材。这是由“种”这个重要的内在因素决定的。同样的道理,著名的道地药材怀地黄、川芎、岷当归、关黄柏、宣木瓜、茅苍术、杭菊花、云南三七等,都各有其适宜的特定的生态环境,也都各有其生成道地药材的植物“种”。

由于遗传基因这个内在因素在生物体内还控制着有效成分的合成,故药材质量也受遗传基因的影响。因此,可以认为,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和优良的栽培技术,对道地药材的形成是重要的外在因素,优良品种的遗传基因是形成道地药材的内在因素,两者缺一不可。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DNA分析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中药材新兴品种和道地药材品种理论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提供了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

4、品种性效观

每一种药材,都有其特定的性效,包括气味、功能与主治。药物种类不同,气味组合多有差异,功能与主治亦有区别。我们比较《本草纲目》所记载药物的气味与主治记述,即可发现几乎无一完全相同者。尤其在主治方面,各具特点,千差万别,或根本不同,或大同小异,或有同有异,同异相间,表现出药物各自的性效特长。

中药的气味,即“四气”(寒、热、温、凉,包括平),“五味”(酸、苦、辛、咸、甘),是对于药物性质与效能的抽象的理论概括。中药品种(个药)成千上万,而气味只有10种(加上“平”),即使再加上表示程度的差别(如“微”、“大”等),以及气与味的组合,数量也很有限。同时,本草学家对许多药物的气味还常持不同见解,如丹参,即有“微寒”、“大寒”、“性热”、“平”诸种说法,应用时难免发生分歧。所以,中药的气味虽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但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中药品种(个药)在气味方面的同一性多于差别性,它只具有一般的指导或参考作用,不能作为辨证施治的唯一依据。

中药的功能,又称功效、功用,亦属较抽象的药性理论概括,它所表达的内涵较为广泛,不单指具体的病证,而是泛指药物对某些病证的治疗作用,常用特别的术语表达,如清热解毒、祛瘀止痛、泻水逐饮、补脾和胃等。

中药的主治,则是指药物具体治疗何病、何症,有较强的针对性,如茯苓,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

“功能”是指导临用药的一般原则,“主治”是指导临床用药的具体内容。功能与主治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用药的准则,不可偏废。我们在研究中药的不同品种(个药)的性效时,不仅要比较它们在功能与主治方面的某些相同点,更要把注意力放在比较它们的“性效有别”上,着重研究它们的特殊点、差别性,这对于正确认识药性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指导安全有效地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品种相近的中药,一般都具有相似的性效。品种相近,是指植(动)物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科、同属甚至同组、同系的药用植(动)物。它们在植物形态和药材性状上有较多相似之处。根据植物化学分类学关于“亲缘关系相近的植物类群,往往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的观点和无数的事实验证,近缘品种所含的活性成分(次生代谢产物)类型也基本相同或相似,只是含量高低参差不齐。由于一定的活性成分对人体有一定的作用,因此,说它们性味、功效相似,是有科学依据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所记载的多基原品种,都是属于此类情况。中药的某些代用品和地区习惯用药,一般也都是遵循这一原则形成的。

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就在于能够指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沿着“品种相近,性效相似”这条线索,更有效地开展对中药新品种、新原料和新资源的开发利用。

每种药材,均有其固有的药性与功效。但在一定条件下,又能改变其原有的药效。这也是中药的特色之一。“一定条件”,是指能够影响药材性效的因素,包括:①药用部分不同,性效不同。如麻黄茎发汗,根止汗。②采收季节不同,疗效高低有别,如丹参中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的含量,每年第四季度采收,比9、10月分或次年1月分采收,其含量要高出约l倍。③生态环境不同,特别是寄生植物,直接受寄主的影响,寄主不同,寄生的性效不同。如桑寄生与马桑寄生。④加工方法改变,可使性效发生质的变化。如生姜、干姜、炮姜、姜炭性效即有差别。⑤贮藏时间条件不同,药效发生变化。如陈皮不宜用新的,贯众(粗茎鳞毛蕨)贮藏1年以上则失效。此外,还可能有其他一些影响性效的因素。

“品种虽同,在一定条件下,性效可变”的观点,提示我们应重视影响中药材性效的诸因素,根据不同情况,保持、利用、增强、改善或消除这些因素,以发挥药物的最佳功效。

5、品种整理研究

中药的悠久历史和丰富遗产,中药品种的繁多混乱,中药品种开发利用的巨大潜力,中药的现代化和走向世界的使命,都向我们提出了中药品种整理研究的历史性任务。

中药品种整理研究,已经引起中医药事业管理层和专家们的重视,并已着手进行实际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绩。这项工作对于保证和提高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标准化,开发和利用新药源,发展中医药事业都具深远的意义。

“七五”和“八五”期间,“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被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共完成类中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九五”期间“常用中药材质量标准及对照品研究”被列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共完成66种中药材的具有药效活性的定量对照品和专属性鉴别对照品,证明了具有与各药材主要功能主治基本吻合的药效活性;建立了66种中药材全部对照品的简便、实用和可行的制备工艺;建立了66种中药材的质量标准草案。这些为提高我国中药材质量控制水平奠定了基础。为此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思路和经验。

中药品种的整理研究,主要包括下列各项内容。

一、本草考证和文献查考

本草考证,指通过考证确定历代本草中所收中药材的原植(动)物品种。它对于正确认识中药品种的历史沿革,继承传统经验,澄清中药混乱品种,开发和利用中药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草考证,一方面要进行实地调查,弄清每一药材实物;另一方面要系统查阅本草原文、药图及旁征材料,联系实物,深入分析,为确定每一药材正品提供文献依据,作出科学公允的结论。

文献查考,指通过引述当代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植物分类、生药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着重指出每一品种、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吸收已有经验和成果,开创研究新局面。

二、植(动)物分类学鉴定

药材的原植(动)物分类学鉴定,指的是应用现代生物分类学的知识和方法,确定每一药材品种的生物物种来源,并确定其学名。这种鉴定,一般要通过实地考察药物原植物的整体标本,观察其器官形态上的特征,并考察其生态习性、地理分布等。在此基础上,对所鉴定的每一药材品种,进行文献和标本核实,最终达到对每一品种原植(动)物的确认。对于难以鉴定的近缘物种,可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加以鉴别。

三、药源与商品调查鉴定

药源调查,指深入全国主要药材产区,调查各地区每一药材的品种、药源分布、产销和地区使用情况,并确定其原植(动)物名、拉丁学名、药材名,比较其同名异物品和混淆品,区分出正品、地区习惯用品与伪品,查清主产地与主销地、主流品种与次要品种、传统道地品种与新发现的品种,为品种的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商品调查,指收集各地区商品药材的样品,作出原植(动)物的鉴定,确定其来源,并分析研究中药各流通品种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在商品药材流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药源与商品调查鉴定,是中药品种整理的关键性环节,是对药材实物的具体查证,同时为本草考证和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分析,提供实物标本。

四、品种理化分析与药理实验

品种理化分析,指应用光谱色谱法等其他测试手段,对各种药材的有效成分、主成分、特征性成分或有效部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比较。要进行含量测定,作为分析比较品种内在质量的重要标准。

药理实验,指依据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疗效,设计实验指标,对每一品种及其对照品进行药理实验比较,并对实验结果及与中药功效的关系进行讨论。药理实验结果,亦是比较品种内在质量的重要标准,并可为中药的生物检定方法的建立提供依据。

文稿参考:万德光.中药品种品质与药效[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整理审核:杨文宇

排版:陈江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aijus.com/syjg/2002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