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药 >> 山药加工 >> ldquo咱村里的人rdquo张
HuangHeCreativeWriting
黄河文创
与您同行
(总第期)
编者按
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村,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就是农业系统的先进典型,也是电影《我们村里年轻人》的原型。马烽、乔羽等著名作家以贾家庄为创作基地,创作出了一批反映时代真实,人民群众喜欢的经典作品。作家、资深媒体人张敬民深入追寻当年,写出了《作家与一个村庄的情缘》,记述了贾家庄的发展变化,展示了作家与贾家庄的情缘与创作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作家、作品与人民的关系,对文学艺术创作涉及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和“我是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做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从普通村庄普通农民的生活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创作能量,这不仅仅是诸多现实主义的创作之路,也是马烽、乔羽的创作经历以及作品的成功之路。这对今天的创作者来说,仍然有着很强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湛蓝的天空,葱茏的白杨。汾阳贾家庄,一通新的随形石碑矗立起来。乔羽老先生给贾家庄的题词,勒刻在八米高的青石上,那首流传了半个多世纪的《人说山西好风光》歌词手迹亦对应凿刻在另一面,终归于相得益彰地珠联璧合。这块本躺在大山里的顽石,焕发出了生命的异彩。它从竖起来的这天起,注定与之相关的人和事续写下深情融注的新的传奇,必会成为驻存于人们心中而不厌传诵的动听咏叹。因为,这是生活在亲乡热土上的百姓发自于内心的举动,以祖辈著史的传统方式铭记为人民忠诚而歌的艺术家。
上个世纪60年代初,作家马烽请老友乔羽来山西为正在拍摄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创作歌曲。由此结缘,乔羽走进了贾家庄,与乡亲们朝夕相处,建立起深厚情感,并从生活中获得灵感,创作出至今传唱不衰的《人说山西好风光》,演绎了一段中国歌曲历史上的经典传奇。他说:我们从事的这项事业同群众的关系最密切,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群众,“捕捉人民大众中活生生的东西,才能创作出属于人民大众的作品。”几十年来,乔羽情系贾家庄,常相忆常相叙;而贾家庄的老百姓心里也一直惦记这位大作家,从来就把他当作“咱村里的人”。今年四月,92岁的乔老饱蘸激情为贾家庄挥毫题词:“山西汾阳贾家庄是我当年创作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的地方,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讲的正是当年贾家庄的故事。”以此表达了自己与这个山西村庄的深情厚义。而贾家庄人更是深懂老人家的“喜爱”,专程捎去村里古法特制的佳酿美酒馈赠,送上感恩和祝福——“《人说山西好风光》——一段续写了60年的佳话,一个讲述了几代人的故事。贾家庄村乡亲们感恩人民艺术家乔羽先生。青山在,人未老!”
为人民秉笔而书,人民为他树碑立传。这应当是天经地义的逻辑。淳朴的贾家庄人正是以一面镜子,映照着这样的事实。习近平总书记说,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怎样才算是做得到了?恐怕这是我们无法回避且必须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什么人才配得上人民作家的称谓?这不是你说是就是的。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交给老百姓去说。只有他们把你当做能懂得他们喜怒哀乐的乡亲了,把你当做能掏心窝子说话的亲人了,把你当做能为他们代言的“文书”了,这才名副其实称得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人民作家。
贾家庄村口,腾飞大道两旁对应排列着各七面红彤彤的巨大石鼓,上面书写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这是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两句歌词,是作家马烽有感贾家庄人的奋进精神创作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插曲《幸福不会从天降》歌词由马烽作词)。顺着腾飞大道再向前走几百米,一座青砖灰瓦的二进老宅院门匾上刻着“马烽纪念馆”,这是贾家庄父老乡亲为缅怀这位相伴生活了五十年的“咱村老马”而建的。一个村庄为一位当代作家自觉自愿建起纪念馆,这或许在全国也为鲜有之举吧!
马烽一生的文学创作基地在贾家庄,从年初识到年逝世历经了整整半个世纪,所著许多文学作品像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小说《孙老大单干》《饲养员赵大叔》《三年早知道》《自古道》《韩梅梅》《我的第一个上级》《老社员》《停止办公》《太阳刚刚出山》等等都取材于这里,甚至作品中的人物都能在村里找到活生生的原型。《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主人公高占武的原型武士雄至今健在,已九十高龄。作家马烽在他脑子里烙印甚深,现在还清晰的记得许多动人的往事。他说,老马到我们村里哪里像个大作家啊,就跟普普通通的农民一样,抬腿就能上炕盘坐,手指一拧卷上旱烟就抽,讲故事,拉家常,说话逗趣得很。他挨家挨户吃派饭,遇上啥吃啥,给啥吃啥,从来不挑剔。人们根本就没有把他当外人,啥都不避讳他,肚里有啥还都想跟他说,跟他讨主意要办法,甚至有了吵架打架的也去找他评理。武士雄说起老马来滔滔不绝,像谈论自己家的亲人一样,就连他的老伴儿也不住嘴地夸个不停。两位老人甜蜜地回忆着往事,还透露他们二人的婚姻就是老马当年开“玩笑”撮合成的。在任四十多年、刚刚卸任贾家庄村党委书记的邢利民一家人同马烽的感情很深,他说,老马跟他当年在村里当支书的父亲邢宝山就是交心交肺的好朋友,到了他这一辈依然像自家人一样。老马不管是工作在太原还是去了北京,心里总是惦记着贾家庄的事,有空儿就要“回村看看”。贾家庄的变迁历史,还有那些家长里短,村里人都不如他清楚。因此,不管遇到什么事或者难处,村里人总是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找老马,问一问该怎么办。邢利民深有感慨地说:“贾家庄能有今天,也得感谢老马啊!”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汾阳县个村有个村把土地全部下放到户,只剩下贾家庄等六个村子没有动静。一位省里负责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大会上毫不客气的批评,还有人在报上发表文章《上头放,下头望,中间有个顶门杠》。贾家庄这个全省的老先进模范典型,在改革的大潮中犹豫、徘徊了。他们清楚地知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个好政策,对摆脱农村的贫困落后是祛除痼疾的良药。可是,贾家庄的情况不同,从解放初期成立的初级社开始,大家就抱成一个团儿,“百把镢头闹革命”、“治水改碱拔穷根”,靠集体经济全村已走上共同富裕道路。实事求是立足本村实际,不用说村干部,就连村民老百姓都不愿意分田单干。大家都想不通,可又上命难违,交不了差。这时,身为贾家庄党支部书记的邢利民想到了老马,从汾阳专门跑到太原,登门求取良策。老马认真听了邢利民的情况,肯定地说,走共同富裕道路没有错,这是共产党人的宗旨。现在搞包产到户也没有错,目的也是要让大家都致富。但是,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搞一刀切,也是不对的。各地的情况不同,差别也很大,干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那里的实际情况。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条不变。而贾家庄的集体经济是壮大的,是有坚固牢靠的基础的,是群众普遍认同和支持的。我觉得贾家庄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老马的话句句打在了邢利民的心坎上,思想明亮了,方向明确了,吃了定心丸,有了定盘星。他回到村里,带领班子成员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最终拿出了实打实切合贾家庄实际情况的“三田到户、一集中、五统一”的方案——“三田到户”:每人二分自留地、一分饲料地、六分口粮地,承包到户,自主经营;“一集中”:责任田连片集中,按劳动力能力承包;“五统一”:集体统一机耕、统一调种、统一排灌、统一植保、统一收打。由此,贾家庄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构成了一个土地公有、分户承包、统分结合、责权利明确、联合服务的格局。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人说这是在跟中央政策搞对抗,也有领导担忧这个老典型“拖后腿”。可邢利民吃了秤砣铁了心,认准大伙儿定了的事情不能变,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从此,这个农业战线的老先进典型成了“落后分子”,各种评优评模没了资格,各类表彰奖励没了名字,就连县里公社的干部也来的少了,甚至干脆躲着走,不来了。昔日人来人往的贾家庄,门可罗雀,冷落萧条。不管怎样,邢利民只认准的一个理:老马说的不会错,走共同富裕道路不会错,共产党人的奋斗宗旨就是要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他带领大家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初心不改,誓言铿锵:“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富!”“不当百万富翁,要建亿万富村!”在这个时候,马烽极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aijus.com/syjg/26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