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

明日白露露凝而白,收残暑澎湃在线

发布时间:2024/3/18 13:58:34   点击数:
                            

●REC

White

白露

Dew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十五,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在公历9月7日至9月9日交节。古人惯以四时配五行,白露属秋,“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此时,凉风已至,寒蝉始鸣,秋气渐深,昼夜温差加大,清晨的露水日益浓重,在草叶花木上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故名“白露”。在文人雅士的诗词中,白露总是带着秋天的肃杀与凄清。李白有“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之句,描写了露水浓重、罗袜渐湿的情景,令人凉意顿生。杜甫《月夜忆舍弟》诗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语,脍炙人口,曾在月华白露之夜的清冷中,牵动无数游子的怀乡之情。

不过,自然的律动总是于生活的细微之处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与节气转换相伴的是一系列物候的变化,古人分白露“三候”为“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鸿雁与燕子南飞避寒,许多鸟忙着贮存干果粮食准备过冬。此时,江南大地上残留的暑气渐渐消散,冷空气陆续南下,尽管清晨夜晚会感受到丝丝凉意,但白日里天高云淡、风清气爽,却是一段难得的仲秋时光。田间稻谷抽穗,山间果物成熟,湖海中鱼虾肥美,人们就地取材、因时制宜地过起了“白露节”,以迎接爽朗的秋季。

天凉添衣白露补露

白露前后,气温下降很快,民间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的俗语,若是下雨则凉意更盛。此时天气冷暖多变,很容易诱发伤风感冒或是旧病复发,老人们常常会告诫说:“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说的便是早晚要添衣,不能再如盛夏一般袒胸露臂,睡卧也不可贪凉,须得加盖薄被。

凉风一起,空气干燥,人们常常会感觉“秋燥”,此时宜吃些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滋补食物,以健脾润燥、保养身体。白露前后滋补身体,民问称为“补露”。根据地域不同,“补露”的方式也不同,比如南京人好茶,苏州人吃鸡头米,温州人有吃十样白(一种药膳)、吃鳗鱼的习俗等等,颇具地方风韵。

江南一地,人们多爱饮茶,南京人尤爱口“白露茶”,俗语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秋白露”,便是白露茶,即以白露前后采摘的茶叶所泡之茶。较之春夏两季茶,白露茶胜在平和醇厚。春茶娇嫩,散着清新的豆香,味道鲜爽略带苦涩的青草味;夏茶叶宽轻飘,味道浓烈,但多干涩;秋季气温转低、气候干燥,且白露茶叶内含水量减少,因此香气平和持久,独有一股甘醇的味道。实际上,白露茶只是对白露前后所采茶叶泡出的茶的统称,论到品种,此时喝“青茶”最为适宜。青茶是乌龙茶的别称,口感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不寒不热,可以润肺、除燥、清热、生津,保健效果甚佳。

旧时,苏州葑门横街的集市分外热闹,街道两边摊位上堆满了白色的鸡头米。鸡头米,学名“芡实”。白露直到中秋,都是芡实成熟上市的时节。新鲜芡实,圆球形果实,尖端突起,形如鸡头,因此民间称之为“鸡头米”。鸡头米多生于池沼湖塘的浅水中,以苏州葑门南塘所产为上佳之品,当地有“南塘鸡头大塘藕”的谚语。清人沈朝初在《忆江南》词中写道:“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民间食用鸡头米的方法很多,最为普遍的便是吃“鸡头米羹”,做法也十分简便,将新鲜的鸡头米入锅煮熟,以藕粉勾芡,装碗撒上桂花糖即可。此米羹可健脾益气、止咳益肾。

苏浙乡间多在白露酿米酒,称为“白露酒”,多用糯米、高粱等酿成,口感略甜,性温,有利于发散寒气。说到白露酒,最有名的莫过于湖南郴州的“程酒”了。古时为贡酒,有“酿可千日,至家而醉”之赞誉。制作程酒需取流经当地的程江之水,于白露日酿造。此酒酿成后,入坛密封,埋于地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再启出时酒色褐红,入口香甜却后劲十足,因此有“至家而醉”之说。《梁书刘杳传》所记载的任防向刘杳请教“千里醉”的故事中的酒便是此酒。江南制白露酒,多是农家自酿自饮,少数农人会将此酒挑到城镇中售卖。作为一种糯米酒,白露酒刺激消化腺分泌,有利于增进食欲,营养成分易于被身体吸收,苏州一带有俗语“米酒粮食精,越喝越年轻”,说的便是此酒的营养价值。

补露讲究“食白”,温州南部的人有“吃十白”之俗,也称“吃十样”。主要食材为十种名字中带“白”字的中药材。“十白”通常指白芍、白及、白术、白扁豆、白莲、白茅根、白山药、白百合、白茯苓、白晒参。旧时,人们在白露日上山采集,如今去中药店便可买到,十分方便。这道吃食妙在食材不仅名字带“白”,与白露暗合,还具有清润止咳、理气化瘀的功效,对缓解白露前后的“秋燥”症状十分有效。其实“十样白”具体的食材可不止这十种,只要药性不相冲,亦可根据个人的喜好或是身体情况来增减调配。大户人家除了吃“十样白”,也有吃“十二样白”的,中等富裕人家则吃“七样白”,较为拮据的人家,就吃“五样白”或“三样白”。

白露补露,也多是因地制宜。旧时,温州洞头一带的渔民生活困苦,捕得满网的鱼虾自己舍不得吃,多用来换粮食以求温饱。不过到了白露这一天便会“放纵”一番,会用新鲜的鳗鱼和白萝卜炖汤食用。渔乡有谚“桂花海参白露鳗”,鳗鱼肉质肥美,白萝卜亦有“消谷和中,去邪热气”的功效。两者同炖,相得益彰,于补身大有裨益。烹饪时,文火慢炖,直到汤色呈乳白色、香气四溢,再熄火盛汤。鲜汤入口,回味无穷。除此之外,此日若是家中来了客人,洞头的渔民总是招待客人吃带鱼拌饭。制作方法是取个大镬,铺上白米,将一整条带鱼摆在白米上,一同蒸煮。待饭熟了,带鱼肉也软烂可食了。这时,一手拿住鱼头,一手持鱼尾,双手一抖,带鱼肉就会掉进饭里。出锅前,再将鱼肉、米饭搅拌一番,带鱼拌饭就可以出锅了,味道鲜美。

说到白露日,民间还有“收清露”的习俗。古人对露水颇有感情,多认为这是天降祥瑞。于白露日的清晨将花草植物上的露水收拢,静置之后,可用以擦眼明目、烹茶煮酒。秋露肃杀,亦有利肺等作用,《本草纲目》上曾提到露水“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而露水对身体的滋养效果又因其附着的植物特性不同而各异,比如百花露可以养颜,百草头上露可以消渴,柏叶上露可以明目,等等。清人张春华《沪城岁时衢歌》中曾记载当时的上海人会在白露这一日,取花枝上的露水,拿笔蘸后在孩子太阳穴处画个圈,以祛除百病。当然,风雅情调的人便会取不同花叶尖上的露水用以烹茶。清乾隆二十四年(年)秋,乾隆皇帝驻跸圆明园,命人采集园内新秋荷叶上的露水,烹制“荷露茶”,并作《荷露烹茶》诗一首,云“秋荷叶上露珠流,柄柄倾来盎盎收”。一片荷叶尺寸大小,聚露极少,如要煮得一杯茶,不知要收取多少荷叶上的点滴之露!

山采秋兴,渔民祭禹

对于浙西临安山区人来说,白露之日格外重要,因为这一天是山核桃的“开竿日”。山核桃,是当地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当地俗语有“白露日,竹竿摇,满地金,扁担挑”之说。每年夏初山核桃树开花结果,至白露成熟,便是最适宜采摘的时节了。开竿日天还没亮,山民们便会扛着竹竿,背上竹篓、干粮往晨雾弥漫的山上进发。男人们会灵巧地爬上高高的山核桃树,手持竹竿以娴熬的技巧敲打圆滚滚的果实;妇女和孩子们则在树下捡拾果实。待到夕阳西下,山农们挑着沉甸甸的麻袋,带着从心底溢出的喜悦归家。这种劳作大约要持续半个月。山核桃树树皮滑,踩在树枝上打摘是一项颇具危险性的工作。开竿前山民们会祭拜山神,表达感谢馈赠之意,也祈求打摘时安全、顺利。

此时,江南的乡间或市镇中,人们还热衷于一项趣味活动——斗蟋蟀,亦称为“秋兴”。白露以后,田间地头的蟋蟀会奋力地鸣叫起来。农闲时分,人们以斗玩蟋蟀取乐。宋代时便已开始流行白露斗蟋蜂当时主要盛行于王孙贵戚之间,至明清时期,此风大盛。《清嘉录》中便有“秋兴”的条目,其始云:”白露前后,驯养蟋蟀,以为赌斗之乐,谓之‘秋兴’,俗名‘斗赚绩’。”当时的人“提笼相望,成群结队”簇拥在一起,叫蟋蟀为“大将军”。开斗前挑选蟋蟀则很有讲究,体形以“头大足长”的为贵,颜色上以“青、黄、红、黑、白”等正色的为先,双方的蟋蟀只有“大小相若,铢两适均”,才能开栅门开斗。相斗时,主人以草挑逗,此草被称为“促织草”;台上两边有红绿标记,台下的人根据台上的战况赌胜负,俗称“贴标”;赌下的筹码称为“花”,“一花”大约有一百二十文钱,每场下注从几花到几百花、上千花不等。秋兴斗蟋蟀自白露始,一直到重阳后才逐渐停止。民国时期,有好事者编写《功虫录》《秋兴必览》等书,详细记述蟋蟀养殖与相斗的技巧,颇受欢迎。

齐白石蟋蟀

在民间白露既为“节”,便有“庆”,人们也会在这一天祝祷神灵,庆祝丰收,同时也感念天地赐予。白露时节,太湖流域南部的渔民要前往太湖中央的小岛——平台山祭祀保护神——大禹。

关于大禹的事迹,传说颇多,认为他疏通三江、通流入海,从而平定了太湖水患,立下不朽功绩,因而大禹也被这一带的民众奉为“水路菩萨”,供奉的香火不断。在渔民传说中,太湖里本有一条兴风作浪的鳌鱼,是当地一大祸患,后大禹将其制服,锁于太湖中央的平台山上。渔民们在这里建起禹王庙,希望禹王镇住鳌鱼,保佑太湖风平浪静。因此,在当地渔民口中,平台山上为“鳌上”,去平台山祭大禹叫作“上螯”或者“上山昂”。据《太湖备考》记载,平台山禹庙右侧,有一块一亩大小的土地,泥土呈铁红色,寸草不生,传说当年大禹浇铸铁釜镇压鳌鱼,熏染土地呈此颜色。平台山,被当地渔民视为神圣之地,岛上一草一物皆不能随意取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这里都要举行祭祀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两祭规模最大,会持续一周时间,最后一天还会举行送神仪式。

北宋僧人仲殊曾有“白露收残暑,清风衬晚霞。绿杨堤畔闹荷花”(《南柯子十里青山远》)之语,展现了江南白露时的风景。白露之后,秋天的庆祝与游艺活动也会陆续开展起来。

文字/《二十四节气在江南》

图片/网络

意苏州

苏州艺文类自媒体

原标题:《明日白露:露凝而白收残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aijus.com/syyy/273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