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

山茱萸农场沐浴自然之光的质朴与丰饶

发布时间:2020/10/6 13:54:05   点击数:
治疗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83860.html

和我们一起看文明知中国走世界

ChrisFisher的山茱萸农场

西方人寻找乌托邦,中国人暗恋桃花源。回归田园,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是人类的永恒冲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不仅是文学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也是现实中美国马萨诸塞州山茱萸农场(BeetlebungFarm)的真实写照。该农场主人克里斯·费舍尔(ChrisFisher)在辞去大都会纽约的工作、环游世界之后,选择回到家乡农场,倡导并践行自然、健康和绿色的生活方式,自给自足,诗意地栖居。

山茱萸农场:

沐浴自然之光的质朴与丰饶

撰文、摄影/加芙·赫尔曼(GabrielaHerman)

翻译/孟宛音

01

我们该如何生活

“在一个被人类文明败坏的堕落社会中如何可能保存天性,过上一种符合自然的生活”,这一在18世纪困扰法国大思想家卢梭的问题时至今日依然在困扰着我们。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带给现代人丰厚的物质生活,却也使其总是处于“迷失自我”的心灵焦虑之中。急速推进的城市化浪潮使人们远离自然和乡村,生活方式却越来越趋向同质化。物质的丰厚并不必然带来精神的富足,有时候甚至可能使精神走向贫瘠的反面。

■山茱萸农场自种自收的胡萝卜和水萝卜,色泽鲜艳,青翠欲滴,于细微之处蕴含着勃勃生机。

我们该如何生活?美国自然主义和生态主义文学大师梭罗,在工业文明发展之初就深刻洞察到其给人带来的异化,认为人们已经变成了“他们工具的工具”。“过去饿了就自己采果充饥的人,而如今成了农夫;过去站在树下庇荫的人,如今成了管家。我们如今已不在夜晚露营,而是在大地上安家,我们忘记了天空。”为此,他在马萨诸塞州的瓦尔登湖畔以最简朴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自己建造木屋,在瓦尔登的湖光山色中聆听自然的律动,在孤独自处的静思冥想中寻回迷失的心灵,在自种自收的体力劳动中领悟生命的真谛,试图建立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

■在菜园里除草、辛勤劳作的农夫。

在19世纪工业化和市场化蓬勃发展的美国,梭罗其实拥有适应工业文明进而享受都市物质生活的能力。他从哈佛毕业,是相当优秀的技术人才,他甚至还发明过新型钻机,拥有改造铅笔的专利。但是梭罗最终却抛弃了都市生活,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选择去做一个物质简朴却精神富足的“真正的人”。正如其在《瓦尔登湖》中所表达的那样:“我宁愿独坐在一个南瓜之上,也不愿与众人挤坐一个天鹅绒垫子。我宁愿在泥土里驾着牛车,来去自由,也不想坐在花哨的游览列车上,一路呼吸着污浊的空气。”梭罗放弃了当“美国工程师的领袖”,成为一名朴实却可能更符合自然之道和人性的“采黑莓队队长”,这意味着他对浮华的物质生活和让人异化的现代工业文明的摒弃和拒绝。

■一天之计在于晨。山茱萸农场工作人员清晨聚集在一起准备开始一天的农活。

与其说梭罗的“瓦尔登湖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不如说人类特别是生活在都市中的现代人的心灵深处本来就具有回归自然和田园的永恒冲动。在距梭罗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的今天,同样是在马萨诸塞州,三十而立的年轻烹饪师克里斯·费舍尔(ChrisFisher)和梭罗一样,告别了大都会纽约回到自己家乡,倡导并践行自然、健康和绿色的生活方式,在自给自足的山茱萸农场(BeetlebungFarm)中诗意地栖居。

■山茱萸农场主人、烹饪师克里斯为温室的长桌活动准备的晚餐,食材健康而新鲜。“在田间吃饭,食物就产自身边”,这是山茱萸农场自然朴素的食物观和生活观,也是其引人入胜之处。

02

在田间吃饭,食物就产自身边

Beetlebung农场,中文译名为“山茱萸农场”。山茱萸,是一种细小的植物,其枝干常被做成木塞,用以填充捕鲸船上虫蛀的洞眼。微小不起眼却颇具实用价值,只有5英亩大小的农场被命名为“山茱萸”也取此寓意。

山茱萸农场位于马萨诸塞州鳕鱼岛以南的玛莎葡萄园岛(MarthasVineyard),克里斯的祖父是农场的第一代主人,于年买下该农场。农场的第二代主人是克里斯的阿姨,经营农场长达35年,克里斯从年开始接管山茱萸农场。在接管山茱萸农场之前,克里斯曾是纽约一家著名餐馆的烹饪师,从事厨师职业长达10年之久。随着年龄渐长,克里斯越来越怀念自己年幼时在山茱萸农场度过的自然而纯朴的生活。于是在年,克里斯在辞去大都会纽约的工作、环游世界之后回到家乡,回到山茱萸农场,试图建立一种简单、自然、可与友人共享美食与星空的生活方式。

■手写的晚餐菜单。这顿晚餐是为了给达里奥践行,这是他在山茱萸农场工作的最后一天。在山茱萸农场,不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也和谐相处。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克里斯一天农场生活真实而生动的写照。每个清晨,克里斯都要详细规划接下来一天的农场工作,并列出清单。这包括饲养家禽,采摘成熟果蔬并进行必要的清理和打扫工作。克里斯亲手培植蔬菜和谷物、自制山羊奶酪、捕捞海鲜,所有的食材都新鲜而健康,原味天成。山茱萸农场的蔬菜和水果都是按照自然规律天然生长的。番茄、土豆、茄子、苹果、花生……人们种植和收获当季的时令水果和蔬菜。

在山茱萸农场中心,克里斯搭建了一个类似于中国“温室大棚”的greenhouse,但这不是用来培植反季果蔬,而是人们聚会欢宴的场所。温室中央有一张可容纳多人的长方形餐桌,角落还放有诸多书籍。夏季,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在点点繁星的照耀下,人们在这里聚会、聊天、唱歌,分享对美食和人生的感悟。珍惜食物是山茱萸农场的重要原则,每个人都按需所取,绝不浪费。“在田间吃饭,食物就产自身边”,这是山茱萸农场自然朴素的食物观和生活观,也是其引人入胜之处。

■在山茱萸农场中心,克里斯搭建了一个类似于中国“温室大棚”的greenhouse,但这不是用来培植反季果蔬,而是人们聚会欢宴的场所。在星空和旷野中的山茱萸农场温室,引人遐思。

即使是倡导简朴生活的梭罗也需要在瓦尔登湖畔辛苦劳作,以换取心灵的自由与丰盈。山茱萸农场的农事活动同样是辛苦的。为了避免土壤污染和贫瘠化,克里斯不用工业肥料,而是付出加倍的辛勤劳动,“实际上,任何复合肥料或粪肥都抵不上勤快的挥锄动铲,来翻新泥土。”因此,农场也会招募一些人协助进行农事活动。夏天是农场最为忙碌的季节,来此工作的有学生、商人、白领等,他们很多都是慕名而来,希望可以体验到不同于都市生活的另一种生存状态。

“经过圆心能画出多少直径,就有多少生活方式”。山茱萸农场是克里斯父辈留给他的物质财富,更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他之前在纽约当了10年厨师,一直在寻求理想的烹饪方式。最终,他选择了这片土地,希望在这里探索出全新的烹饪和分享食物的方法。对于克里斯来说,他在山茱萸农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而对于那些厌倦了都市生活的现代人来说,山茱萸农场则为他们提供了一片摆脱枯燥和麻木,荡涤心灵尘埃的佳美之地。

■温室里的人们正在享受他们的盛宴。

03

沐浴自然之光的质朴与丰饶

自然的馈赠和原始的农耕智慧是人类社会繁衍生息至今不可或缺的条件。“农事曾是一门神圣的艺术。至少,远古的神话与诗歌提示过我们,可我们在耕作时却急不可待,鲁莽冒失,没有丝毫敬意。我们的目标仅是拥有大农场和大片的庄稼。”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农业也被最大限度地工业化了。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大型农场供给源源不断的粮食,转基因食品越来越多,食物的天然风味却在不断丧失,相继而来的是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科技发达,物质丰厚,城市在可以提供一切便利的同时,却使越来越多居于其中的人们失去安全感。

■农场饲养的土鸡漫步在菜园的甬道里,两边种植的是西红柿。

与此相反的是,在烹饪师克里斯五英亩的小型农场中,却吟唱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秋收夏生冬藏的田园牧歌。人们在清晨劳作,伴随着悠扬的清风和婉转啁啾的鸟鸣;中午,他们在温室里的长桌旁举行午餐会议,分享厨艺和美食;傍晚在星空和旷野中,穿格子衬衫的文艺青年怀抱吉他浅吟低唱……日子就这样在自然之光的沐浴中静静流淌。“这些日常而琐碎的杂务让人心情平静,每个在农场生活的人,都在为他们自己和所处的社区提供持续的精神和物质上的‘营养’”,劳动是一种美德,分享也是一种美德,人们通过自己的劳作获得食物。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可以也应该是其他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之中,人们都能寻觅到最甜美、最温馨、最纯洁、最鼓舞人心的友伴,即便是那愤世嫉俗、最孤独忧郁的人也不例外。”在山茱萸农场,不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也和谐相处。

■山茱萸农场的午餐:烤土豆、甜菜和青菜,以及切成片的红萝卜和花椰菜。

崇高的智慧、道德和秩序蕴含于自然之光中。山茱萸农场的生活是质朴的也是丰饶的,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一种生存哲学。告别都市的喧哗与骚动,周游世界之后,克里斯选择关心粮食和蔬菜,在种豆、浇花、除草、采摘和烹饪的劳务中做一个幸福的人,消费主义和物质生活带来的那些焦虑匮乏和缺失,在山茱萸农场这片小小的世外桃源之中得到了消弭和补偿。

■农场里的磅秤和食物价格单,透出质朴而又丰饶的生活气息。

04

加芙·赫尔曼(GabrielaHerman)

美国摄影师,现居纽约布鲁克林。擅长捕捉个人、家庭和社区生活的吉光片羽,摄影风格随性自然,既有艺术感又充满生活气息。从法国南部的茉莉花农场到巴西,再到马萨诸塞州鳕鱼岛以南的玛莎葡萄园岛,都曾留下她的摄影足迹。加芙·赫尔曼的摄影作品发布于全球多个媒体,也在美国国内外的画廊展出。年,加芙·赫尔曼获得Magenta基金会支持的“TopEmergingPhotographer”提名,年入选CriticalMassTop50。

精彩版式呈现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年10期

克里米亚童子军纪实

在克里米亚半岛有一个由俄罗斯和乌克兰少数民族的青少年组成的训练营,虽成立已有十年之久,但却鲜为人知。

异域殊风:辉煌的罗马帝国

大理石雕塑、钱币、青铜器、陶器、玻璃器和珠宝首饰等文物,不仅反映了罗马帝国时期的社会面貌,也体现了帝国臣民的艺术趋向,以及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3世纪中叶罗马帝国巅峰时期的君主文化。

现代非洲狩猎的浮光掠影

曾几何时,人类猎杀动物是为了保护自己,现在,这些大型食肉动物却需要人类去保护。狩猎曾经是人类勇气和智慧的象征,现在却使人性中自私和贪婪的一面昭然若揭。

版权声明

《文明》杂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aijus.com/syfb/2037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