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药 >> 山药分布 >> 小名都叫茱萸,一个姓吴,一个姓山,重阳节
说到重阳节,都会提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就28个字,已经把重阳节的三种节俗:登高,身佩茱萸,与亲人团聚都点到了。
关于其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历来都有争议,到底是插吴茱萸还是山茱萸?
支持吴茱萸的往右,支持山茱萸的往左~
左右摇摆不定的插草!
反正远近看着差不多,省事!
其实,插错是小,用错是大,吴茱萸和山茱萸在用法上我们还是要分分清桑的。
吴茱萸
山茱萸
吴茱萸内服是需要考量比较多的一味药,因为它辛,苦,热,有小毒,阴虚有热者忌服。
但si,它有一个其它热药都没有的特性,就是能下气降浊,引火归元。
在临床上,我用它外治颇有心得的一个方法是——吴茱萸粉贴脚心。像现在秋干物燥的气候里,很多孩子容易上火,牙龈肿痛,这时只要把吴茱萸打粉,然后用醋一调,贴在涌泉穴上,就能引火下行,把浮越在人体上面的热往下拉,把虚火往下引,真可谓百试百灵。
吴茱萸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地,8-11月结果实,它的果实气味还是比较浓烈的,之前我一个学生一直吐槽说吴茱萸的气味像花椒和肉桂的结合体。
而山茱萸呢?
主要产于浙江,安徽,河南,陕西,山东等地,也是秋末冬初采收,性酸,微温,归肝,肾经。
其实我们对山茱萸并不陌生,比如六味地黄丸方剂里有三个补药和三个泻药,三个补药就是:熟地-补肾阴;山茱萸-补肝肾阴;山药-补脾阴。
山茱萸大补肝肾之精,收敛正气,为救脱第一要药,张锡纯曾说过:“山茱萸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它酸敛之药不同”;医术了不得的张先森一度用单味山茱萸治过很多突然大汗淋漓,正气欲脱的危急病人。
但是张先森在医案里也写得细致,用的是“净萸肉”,为什么呢?因为山茱萸肉能收敛,能固精,但是它核的外壳却有滑精作用,一定要处理干净。
So,中药就跟人一样,小名都叫茱萸,但性情可以完全南辕北辙。
从吴家门出来的叫吴茱萸,从山家门出来的叫山茱萸。那么,王维大诗人到写是吴家的娃还是山家的娃呢?
支持老吴家的主要依据是:吴茱萸气味浓烈,山茱萸没气味。
古人“辟恶气”佩戴的植物大多会选有比较浓烈气味的,像佩兰、艾叶、菖蒲这类。
——对此说法目前尚未出现推翻依据。
支持老山家的主要依据是:吴茱萸只生长于秦岭以南地区,而山茱萸可以分布到更北的地区。
——对于此说法目前出现的推翻依据如下:
晚年居住在陕西的王维自己就种了吴茱萸,他的好友裴迪观赏后还写下了诗句:“飘香乱椒桂,布叶间檀栾。云日虽回照,森沉犹自寒。”既然飘香似椒桂自然是吴茱萸,以此推理在唐朝时吴茱萸是可以长到更北边的。
——哎,选得太快,看来错了。
——额,早就让你选吴家了。。。。
——为什么啊?
——人一辈子遇见上火多还是正气欲脱多?当然前者,选吴茱萸插完回家还能贴脚心。。。这个选择没毛病!
果然,
用5秒时间长度选的走肾,用一辈子时间长度选的走心。
有出息的人儿在爬峰
没出的人儿。。。
你能不能学学隔壁老王的儿子啊!
-推荐阅读-
《公益素问中医妈妈育儿营招兵啦!》
《都说吃黑豆补肾,为何那么多人越吃病越重?》
《它是活血化瘀第一高手,却被误以为来自神秘的藏地》
《都说多吃红薯很健康,为什么反而把我害惨了?》
《整天喊着“多吃鱼聪明”的妈,害死孩子都不知道!》
赞赏
长按沈阳白癜风医院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aijus.com/syfb/14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