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炉烧柏子,
石鼎煮山药。
阳光灿烂的周末。一大清早,就到福屿早市上买山药。
在我老家平潭,原先很少见到山药。
所以之前,我家的菜谱上,也极少有山药的名字。
去年,我的肠胃检查出了问题。服了两三个月的药。
复检后,医生交代,平常饮食,多吃点山药。跟山药的接触,才慢慢地多了起来。
我做的最多的,就是山药排骨汤了。
壹丨
将满身是根须的山药洗净,削皮,白雪一样的内里就显出来。
摸到雪白的山药,手心里全是黏黏的汁液。山药皮含皂角素,黏液里含植物碱,都是致敏物。
我老婆是过敏体质,碰都不能碰。她说,看一眼全身都痒。
我手贱,所有这些致敏的东西对我来说毫无作用,所以家里的这些活,只能都是我包了。
排骨要用脊椎骨。
为什么呢?肉好吃。肋骨的肉太柴,没有脊椎骨的濡烂,且香。
排骨洗净,先在滚水中汆一下,去掉血水。
雪白的山药切块,与泡发好的秋木耳一块下砂锅,加清水,开文火慢炖。
用清水而不是开水慢炖,可以将排骨、山药的本味熬进汤里,这样熬出来的汤,才够美味。
贰丨
山药的本名叫薯蓣,是薯蓣的地下根茎。
它还有土薯、山薯蓣、怀山药、淮山、白山药等别名。
《山海经·北经》上说:
“又南三百里,日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薯蓣。”
这是关于薯蓣最早的记载了。
薯蓣为什么后来变成山药呢?
到了唐代,“蓣”和第十一代皇帝李豫的“豫”字同音,为了避讳,薯蓣改为“薯药”。
宋代,“薯”字又和英宗赵曙的“曙”同音,薯药又改为了山药。
真是苦命的家伙。起个名都不得安生。
叁丨
那山药后来为什么又称“怀山药”呢?
因为河南怀庆府(今博爱,武陟,温县)所产最佳,所以叫“怀山药”。
山药块茎肥厚多汁,又甜又绵,且带粘性。生食、热食都是美味,是人类食用最早的植物之一。
早在唐朝,诗圣杜甫的诗中,就有“充肠多薯蓣”一说。
南宋的陆游,喜欢在晚上看书。因当时家贫,饿的时候为了果腹,只好吃一口炖得绵软的山药粥。
他老人家还作了首诗:
“山厨新桂软欢使,旋洗香蔬手自烹。从此八珍均避舍,天苏陀味属甜羹。”
山药的口感最大的特点,就是绵。
所以最合适的做法,就是做成羹,或者煲汤,或者做粥。
肆丨
山药中,这几年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是铁棍山药。
铁棍山药上有像铁锈一样的痕迹,故得名铁棍山药。
铁棍山药,按地理位置的不同,又分为临近黄河的沙土和垆土两种铁棍山药。
铁棍山药河南焦作温县的最好。所以买山药的贩子,都说自己是温县的。
福屿早市上,就有自称是温县种铁棍山药的农民,每天拉一皮卡车的铁棍山药在早市上兜售。
他们站在车上大声囔囔,说铁棍山药壮阳,补肾:
“男人吃了女人受不了。为什么不敢多种呢?多种了土地受不了!”
真是八十老汉练劈叉,扯蛋。
有这么好的功效,这么大冷天他们在早市上受罪?早做“鸭”去了。
伍丨
雾霾天气,湿漉漉的,空气中有着水汽和灰尘,容易伤脾伤肺。
山药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对于脾虚食欲不好,以及肺虚咳嗽不止的,有很好的食疗效果。
而且《本草纲目》中提到,山药能够封闭皮毛,阻止雾霾从皮肤进入体内。
这可算是在人体建立了一道防雾霾的屏障了。
《药性本草》上说:
“山药能补五劳七伤,去凉风,镇心神,安灵魂,补心气缺少,开达心孔,多记事。”
清代医家陈修园,也曾解释山药的功能,说它气平入肺,味甘入脾,而脾统血,主四肢,脾血足则不饥,四肢轻捷;肺主气,肺气充则轻身,气为之倍增。
又因其质地稠黏,能补肾填精,精足则强阴,延年益寿。
补肾填精的功效是有的,但不至于像贩子所说的那样,男人吃了女人受不了,种多了地受不了。
陆丨
寒冷的冬夜,来一碗山药骨头汤,既温暖,又营养。
但山药中的淀粉含量较高,胸腹胀满、便秘者最好少吃。
山药是偏补的药,甘平且偏热,体质偏热、容易上火的人也要慎食。
有些人爱用山药涮火锅,若再配上麻辣小料,那更是热上加热,也最好少吃。
糖尿病者,也不可一次吃过量的山药,食用量较大时,应适当减少主食。
山药忌与鲤鱼、甘遂同食,它们相克。也不可与碱性药物同服。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刘云涛郑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aijus.com/syfb/14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