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

立冬时节话养生

发布时间:2017/11/14 15:12:18   点击数:

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

前言:11月7日(九月十九星期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此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同时北方冷空气的不断南下造成气温的逐渐下降。人在室外的活动时间大为减少,生活和工作的重心转向室内。这就要求人们在日常保健中及时与气候变化相适应。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

冬天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第一篇立冬之中医养生要点

潜阳气

立冬后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的规律,以收敛阳气为基础。正如《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提示:“冬三月,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剧烈运动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导致阳气泄越。因此,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立冬时节起居上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而老年人立冬后尽量在日出之后太阳未落之前出门活动,趋避寒气,唐代医家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所以充足的睡眠,有益于阳气潜藏。

专家提醒立冬后着衣太厚太薄都不好,衣着过少易感冒耗伤阳气;反之,衣着过厚,则宜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同时做好背部保暖有利于阳气潜藏。

藏肾气

中医认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以冬寒之气养肾”。立冬后天气开始由凉转寒,人体此时肾气变得旺盛来适应这一变化,立冬后补益肾气都要围绕一个“藏”字。饮食上:立冬时心肺气弱,肾气强盛,食宜减辛苦涌泄作用及生冷、燥热的食物,以潜藏肾气。可以适合清补甘温的食物,如牛羊肉、乌鸡、鸭、鲫鱼、芝麻、核桃、花生、黑木耳、萝卜、青菜、豆腐等,多饮豆浆、牛奶,同时配以甘润生津的果蔬,如梨、冬枣、柑橘等清润滋的食物以补肾气。同时立冬后睡前可以热水泡脚,促进肾脏阴阳气的和调;耳朵上穴位密布,且通四肢百骸,中医认为肾脏开窍于耳,常常搓揉按摩耳廓有补益肾气强健身体的作用。

第二篇立冬之民间饮食习俗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现如今,立冬进补,各地吃得五花八门,北方人大多在立冬吃饺子,而在南方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等。在这万物收藏,趋避寒冷的时节,我们应该如何“藏”出健康来?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代人延续着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好吃不过饺子”,在秋冬之交,饺子当然是最不可少的美食了。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北京、天津一带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相传东汉名医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沿途见许多百姓因为天冷耳朵都冻坏了,于是在黄河边支了口大锅,把羊肉、辣椒等药材放进去熬,捞出来切碎后包成像耳朵一样的饺子再下锅煮,百姓们吃到补益驱寒的饺子,身体慢慢恢复了健康。

立冬吃羊肉

立冬那一天吃羊肉是我国老百姓已经延续了很多年的饮食习惯,据说这一天吃了羊肉,整个冬季都不会感觉到寒冷。古至今羊肉都深受人们喜爱俗话说“冬吃羊肉赛人参,春夏秋食亦强身”,羊肉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已有年以上的历史了。羊肉性温,是冬季进补的好食物,从古至今羊肉都深受人们喜爱。

南方热补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上海、无锡等地,立冬习俗吃团子秋将逝,冬将至,上海立冬吃什么呢?当然是美味独特的团子啦。团子是长江流域的著名小吃,有白团子和青团子两种。立冬时节恰逢秋粮上市,用新粮食做成的团子特别好吃。据老专家介绍,乡下以自己做团子为主,而城市则以买现成的为主。团子的馅有豆沙的、萝卜的、猪油的,尤其是用酱油做成的馅味道特别好。

在广东、福建的潮汕地区,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以前在当地乡下还有劈蔗的游戏活动。参加者手握一根完整的甘蔗,把蔗节上的芽和气根削去,然后站到板凳上,左手按住蔗秆,使其稳立在地上;右手拿着刀,刀背朝着尾稍,听到一声:“一、二、三、开始——”的号令后,迅速把刀口翻转过来,疾速朝蔗秆中心直劈下去。只见刀光一闪,势同破竹,转眼一根甘蔗直刷刷地被劈为两片,先完成者为胜。

第三篇立冬之拾零

“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暖“

立冬为冬天之始,老一辈人常常以立冬当日的天气来预测整个冬季的气候走向。“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温”,即:立冬当日天气晴朗则整个冬天将非常寒冷;相反,若为阴天,则这一年的冬天不会太冷,甚至可能是个暖冬。

立冬诗词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唐·李白《立冬》

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

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唐·岑参《冬夕》

第四篇冬天来了,我们需要这样养生

立冬过后,天明显黑得更早,防寒保暖也显得更加重要。

一、生活起居

强调在生机潜伏、万物闭藏的冬季里,要养精蓄锐,使阳气内藏。具体的方法是“早睡晚起”,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并注意身体的保暖,以免阳气外泄。所以,提醒平时习惯早起外出运动的老年朋友,在隆冬季节里,应待阳光出现,并做好保暖防护再出门,以免因室内外温差过大而受寒,或发生高血压、中风、冠心病发作等意外。

二、精神调摄

要保持精神情绪的宁静,避免烦扰妄动,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唐代养生大家孙思邈明确指出:“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侵。”冬季调养精神,除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外,积极适宜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做操、打拳;或是养花种草、节假日结伴郊游、爬山等,也会让人精神愉悦,身心健康。

三、冬令进补三春打虎

冬令进补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之一。中医云:“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应讲究“养藏之道”。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冬天人们食欲大增,脾胃运化转旺,此时进补能更好地发挥补药的作用。事实证明,冬令进补不仅能调养身体,还能增强体质。

需要提醒的是,进补前要先辨明体质的“寒热”属性,再选择适当的中药材。“寒性”体质者适合“热补”,如人参、黄芪、当归、熟地、冬虫夏草等;“虚热”体质者适合“平补”,如沙参、麦冬、石斛、百合、银耳等。而高血压、高脂血症、痛风症等患者不宜进补,这类患者体质多属热性,进补于病情不利;肠胃机能不好的人,也要先把肠胃功能调节好再进补,否则不但不吸收,反而会增加肠胃的负担。

选好进补食物

1、冬令进补的食物应该具备三种功能:

一要有保温功能,即多吃能增加热能供给,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肉类、蛋类、鱼类及豆制品等。

二要有御寒功能,医学研究表明,人怕冷与其体内缺乏矿物质有关。因此,应注意补充矿物质。中国人一般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只要不偏食,就可以保证人体对钾、铁、钠等矿物质的需求。

特别怕冷的人可多补充一些连根带皮的蔬菜。这类蔬菜生长在土壤里,其根部和皮壳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及营养素。

三要有防燥功能,冬季气候干燥,人们常有鼻干、舌燥、皮肤干裂等症状,补充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十分必要(维生素B_2多存于动物的肝、蛋、乳中,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润肺生津的食物也要多吃些。

常用进补食物:

藕:生藕能清热、生津、止渴,熟藕能健脾、开胃、益血,故有“暑天宜食生藕、秋凉宜食熟藕、生食宜鲜嫩、熟食宜壮老”的说法。

黄鳝:秋冬食鳝对血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烧鳝段、清炖鳝鱼、炒鳝丝、黄鳝粥均可。

板栗:有健胃养脾、补肾强骨的作用,板栗还有“补胃之王”的美誉。

花生:用鲜花生仁研末冲汤喝,或水煮食用。花生不宜炒吃,因消化吸收不好。

红枣:秋冬食红枣是滋阳润燥、宜肺补气的清补食品,若能与银耳、百合、山药共同煨食,疗效更好。

常用养生粥

山药粥:山药(去皮)50克,大米50克,蜂蜜、食用油均适量。将山药切成小块用油炒过加入蜂蜜,将大米熬成粥,加入炒过的山药再煮开,即可食用。山药为滋补肾、脾之佳品。

栗子粥:栗子(去皮)50克,大米50克,盐少许。将生栗子用高压锅(少放水)煮熟,去皮,捣碎,放入洗好的大米中,加水煮成粥,再加食盐调味。栗子可补肾,对因肾气不足而引起的腰膝酸软或疼痛有食疗作用。

芝麻粥:芝麻10克,大米50克,蜂蜜或食盐适量。先将芝麻炒出香味,将大米洗净煮成粥加入芝麻,调入蜂蜜或食盐,即可食用。芝麻可分为白芝麻和黑芝麻,白芝麻有利肠补肺气的作用;黑芝麻可入肾、强筋骨。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医院南宁哪家好
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aijus.com/sypz/1421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